热搜: 食品  保健品  烟台  海产品  周黑  奶粉  黑窝点  黑作坊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食品资讯 » 正文

防控非洲猪瘟措施要切实落到实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9-26  来源:农民日报
核心提示:保障猪肉供应关乎民生,关乎经济,是当前“三农”工作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只有加快生猪生产全流程的现代化体系建设,推动整个产业转型升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稳产保供问题。非洲猪瘟怎么防治?现代生猪养殖体系如何构建?生猪自我供种能力怎样提升?就这些热点问题,本刊约请数位业内专家发表权威观点,敬请关注。
  开栏的话:

  保障猪肉供应关乎民生,关乎经济,是当前“三农”工作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只有加快生猪生产全流程的现代化体系建设,推动整个产业转型升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稳产保供问题。非洲猪瘟怎么防治?现代生猪养殖体系如何构建?生猪自我供种能力怎样提升?就这些热点问题,本刊约请数位业内专家发表权威观点,敬请关注。

  非洲猪瘟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生猪产业健康发展,也暴露出我国生猪产业链和兽医监管体系的不少薄弱环节,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非洲猪瘟防控具有长期性

  非洲猪瘟病毒独特,防控和根除难度大。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途径复杂,病死猪、生肉、餐厨剩余物(泔水)、生猪和饲料运输车辆、生猪贩运和保险理赔人员、野猪和软蜱等都可以传播疫情,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疫苗,疫情预防难度大。病毒传入猪场后的潜伏时间长,猪群通常4-21天才陆续出现病例,且早期群间传播速度较慢,早期发现难度大。病毒抵抗力强,在冻肉、骨髓、血液乃至猪场环境中可存活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病原清除难度大。正因为如此,全球已经发生过非洲猪瘟的60余个国家中,仅有13个国家(历时数年到30余年)成功根除该病,提示该病的防控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国生猪产业链风险因素多,须做好长期应对准备。从养殖环节看,我国生猪存栏数量大,约是全球平均养殖密度的8倍;生物安全水平低,存栏500头以下的养殖场户数占比高达99%,即便大型集约化养殖场也是基于免疫制度建立生物安全制度,存在明显漏洞。从调运环节看,我国居民消费鲜肉的习惯与生猪主产区主销区相分离的现状相互作用,导致我国生猪大范围高频次调运,在运输车辆带毒情况下,疫情跨区域传播风险高。从屠宰环节看,我国小型屠宰厂点众多,清洗消毒设施和制度不完善,一旦病毒进入很难清除,会通过持续污染生猪运输车辆和生肉引发次生疫情,对我国非洲猪瘟防控带来严重挑战。解决好上述问题,必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抓住关键防控措施打好防控攻坚战

  非洲猪瘟完全可防可控。当前,我国疫情传播途径已经十分清楚,针对性地防控措施也已十分具体,关键是要落到实处。

  严禁餐厨剩余物喂猪。截至目前,我国小规模养殖场户发生的疫情中,52%是由餐厨剩余物喂猪(或因饲养人员接触生猪肉后不做清洗消毒直接喂猪)引起的。鉴于我国中小规模养殖场户数量极大,某种程度上讲,严禁餐厨剩余物喂猪是根除疫情的前提条件。

  提升养猪场户生物安全水平。截至目前,我国各类养殖场户40%以上的疫情,以及2000头以上规模猪场几乎100%的疫情,是由人员或车辆携带病毒传入的。提示各类养殖主体都应深入推进规范化养殖,从严、从实、从细落实好针对“人、车、猪、肉、料”的具体防控措施。统计表明,非洲猪瘟病毒的传入风险随猪场规模的增大而提高,提示大型养殖企业必须具备更高的生物安全水平。调查表明,运输淘汰母猪的外部车辆与场内车辆和人员反复接触,是多数超大型猪场病毒传入的主要来源,应着力加以解决。

  加强生猪屠宰管理。非洲猪瘟病毒存活能力强的特点,导致屠宰厂点既可长期“储存”病毒,又可通过车辆、人员、肉品等多途径“释放”病毒,在疫情传播中具有“存储器”和“放大器”作用。在一些疫情发生点,流行病学关联屠宰厂点的病毒核酸检出率较高,污染较重。因此,屠宰厂点应严格落实清洗消毒、入厂查验、批批检测、溯源追踪制度,防止非洲猪瘟扩散蔓延。

  严格生猪调运监管。生猪异地调运是疫情跨区域传播的主要因素。随着限制生猪调运、严格产地检疫、强化运输车辆管理等政策措施陆续实施,因生猪调运引发的疫情明显减少,说明这些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但是,我国生猪运输车辆条件差、清洗消毒设施落后,一些疫情发生地流行病学关联车辆的病毒污染率甚至超过三分之一,散播疫情的风险极高。因此,加强生猪贩运人员管理、严格生猪运输车辆清洗消毒工作,有序促进“运猪”转变为“运肉”,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规范疫情处置。病死猪及其污染物是非洲猪瘟最直接的传染源。及时发现、报告疫情,规范实施调查、隔离、封锁和无害化处理措施,把病毒限制、清除在疫点内,有效防止疫情扩散,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强化能力建设打赢防控持久战

  压实各方责任,提升群防群控能力。非洲猪瘟经济社会危害广,加强疫情治理理应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依法扛起属地管理责任,正视辖区内存在的问题,强化长效防控机制建设,确保工作责任明确到人、措施落实到位。非洲猪瘟防控,涉及生猪养殖、保险、诊疗、贩运、交易、屠宰、加工等多个环节的数千万生产经营主体,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出现“短板效应”,各有关部门必须依法依职责扛起监管责任,形成联防联控合力。同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综合运用宣传培训、政策扶持、警示教育、监督检查、专项整治等激励约束措施,依法督促各环节从业者落实动物防疫主体责任,营建群防群控格局。

  健全动物防疫设施,提升条件保障能力。调研发现,各地非洲猪瘟防控措施之所以难以落实到位,与当地动物防疫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密切相关。因此,各地应着眼当前、面向未来,统筹政府、社会和行业资金,协调建设用地,引导养殖企业完善清洗消毒、出猪间(台)等防疫设施,指导屠宰企业合理布局、升级改造屠宰设施,支持社会力量建设生猪电子交易平台以及运输车辆清洗消毒、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餐厨剩余物无害化处理中心,为生猪产业特别是防疫制度转型升级提供坚强保障。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应先行先试,加快无疫区和无疫小区建设。

  强化基层机构队伍建设,提升兽医监管能力。非洲猪瘟各项防控措施,归根结底要通过基层兽医的宣传指导、监督检查工作加以落实。因此,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高度重视基层动物防疫和市场监管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严格落实驻场官方兽医制度,严格生猪产地检疫、调运监管、屠宰检疫、加工经营环节监督检查等各项工作,逐步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及时消除各种潜在隐患,为根除非洲猪瘟奠定坚实基础。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