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果腺肋花楸(Aronia melanocarpa),也叫不老莓、野樱莓等,属于蔷薇科花楸属的腺肋花楸,是集食用、药用、园林和生态等价值于一身的珍贵树种。同时,野樱莓果实具有非凡的营养作用,被称作自然界的“抗癌剂”。其果实中花青素、黄酮(鲜果含量高达0.25%-0.35%)、多酚是已知植物中含量较高的,且这些提取物对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有效。
野樱莓对心脏健康的益处
据报道,富含花青素的植物化学物质等植物衍生物对脂质分布有积极影响。而且过去的研究表明,连续两个月每天摄入300毫克的野樱莓提取物,能够降低血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甘油三酯,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患有代谢综合征的成人。
最近一项发表在《Phytotherapy Research》的新综述,来自英国、伊朗、中国、印度和尼日利亚的科学家在随机对照试验中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了野樱莓对血脂谱、血压和炎症的影响,证实了以上说法。本次荟萃分析截至2018年12月,在PubMed/MEDLINE、Cochrane和SCOPUS进行了系统搜索,确定并分析了七项研究,其中野樱莓果汁每天摄入100毫升,对照组每天摄入255毫克安慰剂,持续时间为4至24周。[1]
研究发现,野樱莓的摄入导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着增加,但收缩压和c反应蛋白或白细胞介素-1没有变化。在持续时间不到10周的干预措施中,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下降更显着,分别降低7.2和5.8。此外,剂量反应分析表明,当野樱莓的剂量增加到300毫克/天时,甘油三酯水平显着降低。
图:野樱莓摄入与胆固醇(a)、高密度脂蛋白(b)、低密度脂蛋白(c)、CRP(d)标准化平均差异之间的非线性剂量反应。
研究结果表明,摄入野樱莓可能导致高密度脂蛋白显着增加,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降低。这篇综述有助于临床医生和其他主要利益相关者理解天然食物补充(野樱莓)的重要性,这可能有助于积极治疗患有非传染性疾病的个体,特别是考虑到植物疗法的副作用显着减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野樱莓对心血管和肠道健康的益处
野樱莓是多酚的丰富来源。先前的研究表明,野樱莓可能对高危人群的心血管健康有益。近期一项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研究,分析了富含多酚的野樱莓对心血管健康和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2]
在这项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设计的实验中,66名健康男性被随机分组,分别食用富含多酚的野樱莓提取物(116毫克,75克浆果)、全果粉(12毫克,10克浆果)或安慰剂(麦芽糊精),持续时间为12周。随后评估血流介导的扩张(FMD)、动脉僵硬度、血压、心率和血清生化。血浆(聚)酚代谢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肠道菌群组成用粪便样品中的16S rRNA序列测定。
研究发现,在这12周里,野樱莓提取物和全果野樱莓粉末组受试者的动脉流量介导扩张(FMD)显着增加,分别超过了0.9%,0.4% (95%置信区间:0.13%,1.72%)和1.2%,0.4% (95%置信区间:0.36%,1.97%)。而在第1天食用野樱桃提取物后2小时,也观察到FMD的急性改善(1.1% 0.3%,P= 0.003)和12周后(1.5% 0.4%,P= 0.0001)。虽然没有发现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但食用野樱莓提取物可以促进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生长。
研究结果证明,在健康男性中,食用富含多酚的野樱莓可改善内皮功能和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组成,表明定期食用野樱莓有可能在心血管疾病风险较低的个体中维持心血管健康。
野樱莓对小鼠结肠炎的益处
一项来自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食品科学系发表在《Nutrients》的文章,发现食用野樱莓可抑制T细胞转移性结肠炎,但其与免疫功能相关的抗氧化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研究人员提出假设,野樱莓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和胃肠组织的抗氧化功能从而发挥抗炎功效。[3]
这项研究以重组酶激活基因-1缺陷(Rag1-/-)的小鼠为研究对象,注射同基因CD4的小鼠+CD62L+初始T细胞以构建小鼠结肠炎模型。与此同时,实验组小鼠开始摄入含有4.5%(w/w)野樱莓补充剂的饮食,对照组小鼠开始摄入AIN-93G的标准饮食,干预时间持续5周。
研究发现,野樱莓抑制肠道炎症,表现为结肠重量/长度比低,2-脱氧-2-[18氟-d结肠对葡萄糖(FDG)的摄取、肿瘤坏死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γ(干扰素γ)的基因表达。野樱莓还能通过降低脾脏、肝脏和肺中的FDG摄取量来抑制全身炎症。此外,野樱莓可上调抗氧化酶的表达量,抑制结肠炎引起的还原型谷胱甘肽(rGSH)含量降低,并维持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还能够调节结肠炎小鼠线粒体特异性抗氧化活性并降低脾脏中线粒体H2O2的产生。
之前尚不清楚野樱莓的抗氧化功能是如何在T细胞转移结肠炎中起保护作用的。但这项研究表明,野樱莓能够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抗氧化活性,防止抗氧化酶的耗竭,从而抑制T细胞转移性结肠炎小鼠结肠中的氧化应激,这有助于抗炎机制。
这个拗口的名字——黑果腺肋花楸在欧美已经有近100年的栽培历史,因为其丰富的营养物质,以及强大的功能性,已经普及到平常百姓人家。目前,由黑果腺肋花楸制成的食品、饮料、保健品、药品、化妆品在欧美及日韩等国的市场上已经很普遍。
而在中国,对黑果腺肋花楸果的研究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在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黑果腺肋花楸果等2种新食品原料的公告(2018年第10号)”正式批准黑果腺肋花楸果为新食品原料。相信随着黑果腺肋花楸种植的推广和功效的深入研究,黑果腺肋花楸果将会慢慢走进我们的视野。
参考文献:
[1]:Jamal Rahmani, Cain Clark, Hamed Kord Varkaneh,et al. The effect of Aronia consumption on lipid profile, blood pressure, and bio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Phytotherapy Research 24 June 2019
[2]:Geoffrey Istas, Eleanor Wood, Melanie Le Sayec, et al. Effects of aronia berry (poly)phenolson vascular function and gut microbiota: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 in adult men.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Publishedonline ahead of print on June 1, 2019
[3]:Ruisong Pei, Jiyuan Liu, Derek A. Martin, et al. Aronia Berry Supplementation Mitigates Inflammation in T Cell Transfer-Induced Colitis by Decreasing Oxidative Stress. Nutrients 2019, 11(6), 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