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食品  保健品  烟台  周黑  海产品  黑窝点  黑作坊  奶粉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食品资讯 » 正文

如何识别保健食品欺诈中的套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5-25  来源:光明日报
核心提示: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提出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包括实施农药兽药使用减量和产地环境净化行动、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等,用5年左右时间,以点带面治理“餐桌污染”,力争取得明显成效。
  编者按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提出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包括实施农药兽药使用减量和产地环境净化行动、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等,用5年左右时间,以点带面治理“餐桌污染”,力争取得明显成效。其中,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将全面开展严厉打击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虚假广告等违法犯罪行为;广泛开展以老年人识骗、防骗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等。本文梳理保健市场常见的骗人套路,提醒消费者识骗、防骗。
 
  今年1月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公安部等13部门联合在全国开展为期100天的保健市场乱象整治行动(以下简称“百日行动”)。据“百日行动”联合工作组日前通报,经过一百天来的集中整治,全国共立案21152件、案值130.02亿元、结案9505件、罚没款6.64亿元,移送司法机关案件446件;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4.4万次,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23亿元。市场监管总局还先后向社会公布了100个典型案例,案件类型涉及虚假宣传、违法广告、非法集资、违法会销等。
 
  据介绍,此类犯罪的侵害对象以老年人为主,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害怕孤独、希望健康长寿的心理,专门向他们推销声称具有各种功效的保健食品;推销方式五花八门,主要包括组织健康讲座“会销”,电视购物或者健康养生节目“电视销”,培训专人打电话“话销”,通过微店、淘宝网店“网销”等。这些行为不仅可能涉及制售假劣食品药品,还可能涉及诈骗、虚假广告、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
 
  分析“百日行动”以及此前查处的相关违法案件,可以梳理总结出保健食品欺诈的常见伎俩和惯用套路。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归纳出了保健欺诈中常见的五个套路。

  套路一:“免费”是坑,消费陷阱一环套一环
 
  吸引老年人的兴趣是保健诈骗团伙的第一步,免费赠送礼品则是常用手段。他们大多在小区、菜市场等人口密集区域发放宣传单,以某某单位搞活动为由,免费发放礼品,如鸡蛋、米、面、油、购物车等,或者以保健食品盒子、票据免费换礼品等方式,引诱老年人参加他们的健康讲座进行会销活动,然后推销保健食品。
 
  这些骗人的手段近年来还在“升级”,套路变得更深了。湖北省黄石市查办的一个团伙欺诈销售保健食品案,即如此。该团伙以四天模式进行诈骗:
 
  第一天,通过免费发放低端礼品为诱饵,吸引居民参加会销和洗脑,并承诺第二天参会有惊喜与礼品;第二天,给继续参会者退第一天购买低端礼品的钱,并承诺购买高端礼品有惊喜,继续进行洗脑;第三天,给继续参会者退第二天高端产品钱,骗取进一步信任后,然后引出其最终要推销的保健食品“冰蚕御甘方绿神胶囊”,并声称该产品有多种神奇疗效且不易购买,诱使参会者花高价购买;第四天,以点评产品的形式继续推销“冰蚕御甘方绿神胶囊”,并给第三天购买该产品的参会者退货退款,制造产品不好可以退钱的假象。之后,携款潜逃。
 
  据查办该案件的执法人员介绍,这是目前很典型的一种保健食品欺诈方式。不法分子一般都是外来人员,采用流动方式实施欺诈,在一地实施欺诈行为的时间不超过一周,骗完一圈就换一个地方。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不法分子一般通过“赠品”“免费试用”“免费讲座”“免费旅游”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参加促销活动。促销现场邀请所谓的“专家”“教授”大谈养生之道,甚至假扮“患者”现身说法。有的经营者雇人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给老年人造成不买就没有了、不买就吃亏的心理暗示,使老年人花钱购买大量商品。保健食品的“消费陷阱”一环套一环,老年人踏入其中一环,也就容易被骗。
 
  套路二:“义诊”为名,连骗带吓推销产品
 
  一些诈骗团伙还会打着公益的幌子来行骗,假冒某些官方机构开展所谓的“公益”活动,或者进行免费体检等,为推销产品作铺垫。
 
  某天,一场“预防肿瘤、爱心行动——宁波地区发布会”在宁波某酒店举行。参加这场发布会的,有近180名60岁以上老人。不久前,这些老人在某媒体上看到一则消息:离退休人员在指定时间到该酒店参加新闻发布会,可免费领取相关物资。
 
  那么,这场发布会是什么内容?
 
  主办方在发布会上宣称,他们与“中国抗癌协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吴阶平肿瘤预防基金会联合开展癌症尿液公益大筛查”,“癌症尿液筛查监测试剂准确率达92%以上”。现场老人只需交纳10元建档费即可成为会员,参加癌症筛查尿液检测。
 
  宁波市海曙区市场监管局在现场检查中发现了猫腻。主办方临时聘请癌症筛查检测人员对老人进行检测,告诉检测结果不佳的老人患有癌症的风险,并推荐购买“巴西蘑菇β-葡聚糖”。这个价值数千元的所谓“保健食品”,实际上只是固体饮料,属于普通食品。
 
  办案人员提醒,类似这样的“公益”“关爱”行动要多留意。会销组织经常以“专家”义诊的形式,通过简单的体检仪器检测尿液等情况,编造老人们患癌症等疾病的概率以及其他身体问题。随后通过多种心理博弈手段给老人灌输其推销的产品对癌症等疾病有预防和治疗效果,千方百计说服老人购买产品。
 
  套路三:亲情是假,“干爹干妈”要注意
 
  保健食品欺诈的对象以老年人居多,亲情营销是常用手段。三天两头电话问候,隔三岔五上门回访,“干爹干妈”叫不停,甚至陪聊陪玩,最终把“亲情关怀”换成所谓的“保健食品”,骗取老人的养老钱。
 
  法制日报曾对保健食品销售员做过调查采访。一位销售员介绍,他们每天早上拉附近小区的老人来免费测量血压,分析“症状”,然后推销保健食品。三天内必打电话问候,七天内必上门拜访,此后再继续上门,增加感情。对于老人,称呼“叔叔阿姨”,甚至“干爹干妈”。
 
  推销员抓住老年人孤独的心理,嘘寒问暖,关心老人身体,通过亲切交流获取老人信任后,再适时推销保健食品。“谁的‘孝道’尽得更贴心,与‘爹妈’的‘亲情’更稳固,谁就能获得更多更长远的销售收益。”一位被骗的老人就遇到了这样一位“干女儿”,隔三岔五就来为其按摩、洗脚、聊天,结果是房间堆满了保健食品,还有一堆按摩器、床垫等产品。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骗子一般都会先获取老人的个人信息。无论通过什么途径而来的老人,入门都要先登记,填写姓名、住址、病史、电话等基本信息,一般是以填写什么礼品申请表、赞助厂家需要核实信息等为借口。老人在填写信息时,推销员趁机会跟老人聊几句,问问家里还没有没有老伴、几个孩子、身体怎么样,一方面是拉近关系,另一方面是套取更重要的信息,为后面销售保健食品做准备。
 
  套路四:夸大疗效,普通食品包装成“神药”
 
  所有的保健食品欺诈案件里,都有一个共同点——虚假宣传、夸大疗效。而且,通常故意将保健食品与药品混淆,说成是包治百病的“神药”。有些所谓的“神药”甚至连保健食品都谈不上,就是普通食品。
 
  根据各地查办的保健食品欺诈案件,打着健康讲座名义的会销是常见形式,会销的角色一般由假冒的专家、卖力的讲师、配合的患者组成,他们配合演一场戏,使台下老人相信其销售的产品可以治高血压、降血脂、控制糖尿病,对胃好、对肾好、对肝好等,包治百病。
 
  湖北省监利县监管部门曾接到老人举报:其以每瓶190元的价格购买了50瓶“红瑞乐帮”牌松花粉,服用后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工作人员现场执法发现,不法分子通过会销活动,夸大、虚假宣传松花粉有200多种营养,具有可防治高血压、糖尿病、胃病,软化血管等治百病功效,并故意制造“松花粉”紧缺的假象,连哄带骗非法销售。
 
  该松花粉骗局还在多地都出现过。湖南省祁阳县也有人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称,其患有湿疹的母亲被骗购买了该产品,推销人员声称吃了该产品就能治好湿疹,甚至连癌症都能治好。事实上,这个包治百病的“神药”根本不是药品,甚至连保健食品都不是,就是普通食品。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会销路数比较老到,一般都宣称产品能包治百病。讲师在台上声泪俱下,台下人群中几位“听众”积极配合着讲师鼓掌或掉眼泪,在场老年人也渐渐融入氛围,甚至情不自禁落下眼泪,对自己的身体感伤起来,最后不知不觉中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购买其推销的产品。
 
  套路五:添加药物,短期见效长期受害
 
  夸大宣传容易被人识破,还有一种方法是在食品里违规添加药品或药物成分,欺骗性更强,更难被普通人识破。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中不允许添加药品。但一些违法者不仅夸大宣传保健食品的功效,而且为了使保健食品短期见效,在普通食品中非法添加一些西药成分,包装成疗效显著的“神药”。
 
  重庆市曾查获一例生产销售有毒有害减肥咖啡案,当事人被判有期徒刑三年。违法者为了使自己生产销售的“减肥咖啡”达到“月瘦10-30斤”(一天瘦一斤)的效果,在咖啡中非法添加西布曲明和呋塞米这两种药物。该产品销量巨大,但很多消费者喝完后出现心慌、心速加快、口干等不良症状。
 
  西布曲明是一种食欲抑制剂,曾用于治疗肥胖症,但由于可能增加严重心血管风险,减肥治疗的风险大于效益,目前已被明确禁止用于减肥。呋塞米属于利尿药,我国也已明确规定禁止在减肥产品等食品中使用。而且,不管西布曲明、呋塞米本身效果如何,只要他们是药品,就不可以添加进食品里。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食品和保健食品不同于药品,没有疾病治疗预防作用。在食品里添加药物成分后,短时间内确实可能有明显的效果,欺骗性很强,消费者一定要提高警惕。而且,非法添加的药物成分可能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比如上述案件里的“减肥咖啡”,短期内能达到“差不多一天一斤”的减肥效果,但有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给健康带来严重危害,这种危害可能不是一下子爆发出来,具有长期性。
 
  当然,这五个套路并不足以反映保健市场所有的欺诈手段。而且,骗子的套路也在不断“更新升级”。“百日行动”联合工作组表示,保健市场乱象虽得到有效遏制,但引发乱象的隐患和一些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整治任务还没有结束。他们将持续对重点区域和场所、重点行业和领域保持严密监控和监管执法,严防违法分子“躲风头”后“伺机出动”;研究违法会销案件查办难题,组织跨部门、跨区域交叉执法检查;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建立全国保健市场违法案件数据库。
 
  我们相信,随着消费者意识不断提高,监管部门不断发力,保健骗子终将无可遁形。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