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健康意识的提升,也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要目标,意识的提升只是开始,我们仍需对饮食结构进行规范。很多消费者在认识到粗粮的健康意义后,开始盲目、大量的食用粗粮,这种方式实则偏离了健康的宗旨。粗粮的确含有丰富的营养以及特殊功效的活性成分,但大量食用粗粮不仅不会提高健康,反而会对身体造成负担。
粗粮对于健康是利弊的统一体
粗粮中含有的膳食纤维是大家最为熟知的成分,能够促进肠胃蠕动,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胆固醇的浓度,延缓血糖升高,对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大的改善作用。其过量饮用一会造成诸多不利因素:
1、能促进肠胃蠕动,也能带来肠胃负担。粗粮中的不可溶膳食纤维能减少排泄物在肠道的停留时间,增加粪便的体积,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但大量食用不溶性膳食纤维,也会加重胃排空延迟,造成腹胀、早饱、消化不良等问题,对于老年、儿童、肠胃功能较弱者会显着增加肠胃负担。
2、能够降糖降脂,也能引起低血糖。粗粮中的两种膳食纤维能够发挥协同作用,延缓糖分和脂类的吸收,尤其是一些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群常会食用粗粮。然而部分糖尿病患者血糖很"脆",有些人突然在短期内由低纤维膳食转变为高纤维膳食时,会产生消化道不耐受的现象,从而影响能量代谢,导致低血糖反应。
3、补充营养,也能造成营养不良。粗粮能补充的营养素范围更广,尤其是B族维生素较为丰富,但粗粮在延缓糖分和脂类吸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部分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吸收,特别是钙、铁、锌等元素。同时,较多的粗粮在降低肠胃蠕动时,也会降低蛋白质的吸收率,进而导致负氮平衡,使血浆蛋白质水平降低,长此以往,将造成蛋白质营养不良。
粗粮促进产业多元化,也是"痛点"所在
粗粮的健康效应为食品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从普通的农产品,到烘焙产品,再到主打营养健康的代餐产品等,无一不体现粗粮的经济推动效益。粗粮是食品产业重要的差异化元素,同时也存在需要突破的瓶颈。粗粮中很多活性成分存在于种皮中,而种皮的消化利用率非常低,因此在走健康路线时,提高健康因子的利用率也刻不容缓,这也是目前粗粮产品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过去在粮食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增产、增效等层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在饮食营养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得益于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发展,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研究成果来丰富和改善饮食结构,但东西方人群存在体质及文化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饮食上也要"量身而制"。实际上,粗粮应该充分利用营养广泛的特点,强调粗粮的多样化组合,重点在杂,不在于量的"乱"。当前,我们虽然不能准确的对粗粮饮食结构进行定量分析,但至少我们可以做到杂而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