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4月13日,南海渔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主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承办。南海渔业科技创新联盟将聚焦解决南海渔业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转化推广和发展战略等突出瓶颈问题,协同推动南海渔业科技创新,推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巡视员张文、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巡视员江开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小虎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林浩然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江世贵主持。
南海海域面积35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海洋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孕育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资源种类和储量居中国四大海区之首,其丰富的渔业生物资源和广袤的发展空间在支撑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南海渔业发展仍然面临着顶层设计不足、装备技术水平落后、生产体系亟待构建、科研支撑需要加强等一系列重大瓶颈问题。
江开勇指出,推进南海渔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特别是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希望联盟聚焦产业需求,瞄准南海资源的养护与利用、特色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和渔业国际合作等方面,有效整合优势科技资源,搭建多学科协同、科企紧密协作、科技创新上中下游衔接的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持续提升科技服务南海渔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张文指出,成立南海渔业科技创新联盟,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海洋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创新机制,合力推进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联盟在运行中,要明确建立联盟的宗旨和目标,成员要有共同的使命、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要明确联盟的任务,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切实通过机制的创新,解决资源碎片化的问题,解决渔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脱节的问题。要创新联盟运行机制,有效引导不同学科交叉融合、集成创新,改变碎片化的科技创新和供给方式,形成一体化综合技术解决方案。
王小虎指出,南海渔业科技创新联盟“的成立,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推进南海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联盟的引领带头作用,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和发挥联盟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把联盟建设成为全面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围绕南海现代渔业发展重大需求,着眼国际渔业科技前沿,充分发挥联盟对南海渔业科技进步的引领作用。要坚持产业导向,面向市场需求,充分发挥联盟”集团军式“作战优势,打造南海渔业振兴的”新样板“。
据了解,南海渔业科技创新联盟由从事研发与生产,在行业中处于骨干地位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和其他组织机构组成。今后的主要任务包括建设国家南海生物种质资源库和水产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打造国家南海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技术研发中心;拓展深远海水域,研发养殖工船或大型浮式养殖平台等核心装备及配套深海网箱设施、捕捞渔船、物流补给船和陆基保障设施,构建形成”养捕加“一体化、”海岛陆“相连接的全产业链渔业生产新模式;推进南海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和生态修复,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科技支撑体系;构建常态化的南海渔业资源调查、评估和外海大宗品种的渔情渔场预报体系。
来自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三沙市有关领导及56个联盟成员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代表共120多人参加了成立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