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进口假蜂蜜、滥用添加剂和农药、乱贴食品标签、蛆虫老鼠屎混进食品原料……近日,在法国食品加工行业工作二十多年的前职业采购经理克里斯托弗·布鲁塞特(Christophe Brusset)接受了法国《世界报》的采访,讲述了现有法律约束力松散的现状下,该行业内的种种乱象。
食品过度加工危害大
布鲁塞特称,价格竞争迫使生产商使用更为劣质的原料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他们又使用增稠剂、增味剂、大豆分离蛋白等添加剂进行加工。“在法式火腿中注水增重,再加入食品添加剂,确保水能留存其中。”
而根据法国一家研究机构Inserm的数据显示,每多食用10%的上述“彻底加工食品”,就会增加12%的癌症发病率。“所以大型食品加工商们会生产这些成分不均衡、被污染、有害的食物,同时想方设法藏起真相。”
布鲁塞特建议,在选购加工食品时,可以相信“有机(Bio)”或“红色标签认证(Labe lrouge)”等标签,这些都是具有约束力的官方认证标志。反之,要避免挑选成分表中有不理解的名称的加工食品。
从中国进口“假蜂蜜”
布鲁塞特回忆道,自从12年前起,法国市面上流通的蜂蜜有三分之一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假蜂蜜,因为“中国假蜂蜜的制造商比法国的制造商拥有更好的设备”。他承认最近几年他从中国进口了上百吨的假蜂蜜,每公斤只需1欧元,而其成本不足0.4欧。
图为克里斯托弗·布鲁塞特(Christophe Brusset)接受一家媒体采访的视频截图。他已经从事该行业二十余年,现在决定站出来揭露行业内幕。(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尽管从2014年到2017年,Que Choisir协会和欧洲议会都曾对此进行调查和控制,但结果并不尽人意。因为只需要更改原料原产地名称,就能继续购买假蜂蜜,所谓原产地证书并没有什么实际效力。
“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德国的蜂蜜供应商,他本人在美国有自己的加工厂。他每次从中国购买假蜂蜜后先运到越南或者南美,然后改换原料产地,再引进美国,这曾引爆了巨大的丑闻。”
“一纸空文”的法律
2018年10月30日,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新的食品与农业法,该法律对限制销售塑料瓶装水、加强食品和葡萄酒的标签管理等进行了细致规定。
但布鲁塞特表示这项法律仍是“一纸空文”,譬如43号条例规定蜂蜜“必须标明原料产地”,但实际上,这条法律没有任何约束力。根据非政府组织“欧洲企业观察站”(Corporate Europe Observatory)的报告显示,负责监督这一法律实施的211名欧洲食品安全局专家中,有一半专家的薪水是由这个食品行业支付的。食品行业游说政客,收买专家,最终使得法律为他们“量身定制”,形成一个完整的腐败的体系。
此外,2018年5月法国国会议员否决了强制执行Nutri-Score标签的法案,该法案本来可以保证消费者迅速且直观地了解产品质量。而如今,消费者必须在大量无用的信息中辨识成分表、营养表等真正重要的信息。
面对市面上常见的诸如“质量保证”、“严选肉类”的食品包装的标签,布鲁塞特表示“毫无意义”。“这些肉不是由屠夫选的,而是由肉类制造商选的,他们当然会选最便宜的肉。”此外,他还提及此类虚假广告会和类似“农家产品”这类真正合法的标签进行竞争,抢夺顾客。
欧洲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近年来,欧媒频繁爆出食品安全问题。2013年肉类食品商Findus以老马、病马的肉冒充牛肉被曝光,2017年比利时、荷兰、德国等欧洲7国被爆出市面销售的鸡蛋被检测出氟虫腈残留的丑闻。此外根据欧洲食品安全网站的消息,自2015至2017三年间,欧洲已发生数百起食品安全中毒事件。
为整顿欧洲食品市场,欧盟委员会已于2018年5月30日宣布将对欧盟《通用食品法》进行修订,旨在扩大监管和认证范围、提高食品安全研究领域的透明性,使民众可以更容易了解到农产品供应链相关信息。
但此次布鲁塞特曝光的内容再一次将食品安全这一议题推到法国民众面前:“我常听到别人说‘这是别的国家发生的事,不可能在法国出现’。我想告诉大家我都看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否则这样的安全丑闻会一直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