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行。对于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食用木耳中毒情况,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研究员表示,木耳本身无毒,但如果被环境中的椰毒假单胞菌污染,容易发生中毒。她建议,消费者需要从源头重视预防,尤其在家庭加工环节中规避风险。
专家解读:椰毒假单胞菌污染木耳易中毒
李宁研究员表示,木耳是我们消费者都喜欢食用的真菌,木耳本身没有毒。但是木耳要引发食物中毒需要几个前提条件。首先,它可能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消费者在泡发的时候不当,这种情况下才容易产生食物中毒。
据李宁介绍,椰毒假单胞菌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三类食品易被污染。“一是谷类发酵制品如发酵玉米面、糯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吊浆粑、糍粑、醋凉粉等;二是变质银耳、木耳;三是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据了解,椰毒假单胞菌来源于土壤,可能会随加工原料而污染食品并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米酵菌酸,导致食用者中毒。米酵菌酸耐热性很强,120℃高温处理l小时仍可保持毒性。
椰毒假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发病急,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12小时,少数长达 1~2天。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重者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燥不安、惊厥、抽搐、 休克甚至死亡,一般无发热。该食物中毒无特效解毒药物,死亡率可达40%,病后恢复情况与摄入毒素的量有关。
专家建议:从源头重视预防中毒
李宁建议,如果怀疑发生疑似中毒,必须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排出胃内容物,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和对机体的损伤;并及时送医院救治,对症治疗。
她强调,尤其需要注意源头重视预防,尤其注意从家庭加工环节规避风险。一定要将木耳表面清洗干净,使用干净的容器和水泡发,一次不宜泡发过多,泡发好后要及时食用;如需过夜,应放在冰箱冷藏室;泡发后如果发现耳片发黏、软、无韧性或有异味,一定要丢弃。在食用泡发好的木耳前,要彻底清洗干净后再烹调,即使需要凉拌,也一定要在选好食材的基础上,用开水焯熟(开水漂烫),并适当添加大蒜、醋等,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李宁特别提示,消费者不要食用自采鲜木耳。特别是已变质的木耳,引起中毒的风险极高,千万切忌不可食用。“我们也不提倡消费者从农贸市场等场所购买木耳菌种后随意自行栽培、食用。由于缺乏栽培知识,因为无法科学控制木耳的培养环境(如温度、湿度等),存在椰毒假单胞菌污染及产生毒素的风险。”
李宁最后指出,媒体报道应尊重科学,遵从客观、公正、严谨的原则,不应给社会造成恐慌,给产业带来影响。木耳的食用风险从源头上可控,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2018食品安全热点八:部分食用植物油企业被曝 “造假” 专家:食用植物油并不是越贵越好
1月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行。对于2018年食用植物油行业被曝出部分品牌产品成分造假情况,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王瑞元教授表示,食用植物油种类繁多,加工工艺有所区别,只要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其产品都是安全可靠的,消费者都可以放心食用。同时他也指出,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应自觉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规标准,对产品名称、配料等进行规范标识。
专家解读:食用植物油加工工艺不同 均可放心食用
王教授表示,食用植物油种类繁多,加工工艺有所区别。“但无论是压榨法,还是浸出法制取的油脂,只要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其产品都是安全可靠的,消费者都可以放心食用。”
与此同时,王教授也指出,在我国食用植物调和油市场上,存在着掺假和以高价油脂命名调和油的现象,有的企业在产品宣传时夸大油品的健康功效,也有部分企业用转基因油料生产的食用油标识不显着。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国对于转基因生物安全实行严格的管理,凡是经过国家主管部门科学验证并批准的转基因生物产品都是安全的,故此公众不必担心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王教授表示。
专家建议:企业应遵守法规标准 进行规范标识
王教授指出,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应自觉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规标准,对产品名称、配料等进行规范标识。
此外,相关单位应加强对食用植物油基础常识的科普宣传,让消费者用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认识并使用食用植物油——食用植物油并不是越贵越好,油的价格高低与其油料资源的多寡有很大关系,与其营养价值不构成正比关系。消费者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对的”油,不一定要选“贵的”油。
“鉴于食品工业中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现象的屡禁不止,食品科技界应大力开展食品真实性鉴别技术的深入研究,通过科技手段解决这一问题,服务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王教授指出,媒体在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对事实真相的报道应科学、客观、公正,多听行业专家的意见,不以吸引公众眼球的标题给消费者带来无端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