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财报显示,期内双汇发展屠宰生猪1203百万头,较2017年同期上升19.27%;肉类外销量为236万公吨,与2017年同期相比上升3.66%。
从漯河一家资不抵债的地方肉联厂起步,到如今年过百亿的猪肉食品企业,双汇的发展可谓快速且又稳健。对此,双汇董事长万隆感慨道,“双汇的发展得益于改革,成就于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双汇。”改革开放40年,双汇还要再出发。
把企业搞活让工人有工资发
双汇集团的前身是漯河肉联厂,企业改革前只有一条日屠宰500头的生产线、3000吨冷库和一个炼油坊,一年里有半年多时间“烟囱不冒烟”,企业资不抵债,濒临倒闭。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漯河肉联厂作为第一批改革试点企业被率先推向市场,在民主选举厂长中,万隆全票当选。
1968年就进厂工作的万隆,对厂子的家底再清楚不过。企业没活干,再亏损职工的工资就没着落了。“每天起床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咋让烟囱冒烟。”万隆说,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把企业搞活,让职工有活干、有工资发。为了维持厂子运转,他开展多种经营,杀猪、宰鸡、宰牛、宰兔、宰乳猪,只要企业不停产,万隆带领职工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1985年,漯河肉联厂在资金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投资了55万元对分割肉车间及其配套设施进行技术改造,费尽周折,为企业争取到了50吨对外出口分割肉的资格,依靠品牌信誉和质量,打开了外贸市场。
改革开放让双汇做大做强
双汇总部所在的河南漯河市,沙河、澧河在这里交汇穿城而过,1989年创建的“双汇”品牌就是由此得名。这个在当时极具新意的名称,也正是万隆改革创新精神的生动写照。
20世纪90年代,一些企业对资本还摸不着头脑,甚至有些排斥的时候,万隆早已意识到资本的重要。因为十年前的一个雪夜,为了几十万元的贷款,万隆在银行行长家门口等到夜里11点半,当时双汇正进行技术改造,流动资金困难,“快过年了,没钱杀不成猪,没钱企业就没办法生存。”
这件事直接影响了万隆对资本的认识。1994年,双汇成立了当时全国肉类行业规模领先的合资公司,之后又引入外商投资,建立了30多家合资公司。1998年,双汇成功上市,成为中国肉类行业第一股,之后更是凭借股市资金快速壮大主业,从河南漯河走向了全国。
跨国并购的红利
2013年,万隆做出了一个震惊全球市场的决定,双汇国际斥资71亿美元,并购全球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从此改变了世界猪肉行业的格局。
“海外并购只是双汇走出去的第一步,走得出还要站得稳,经营好、管理好、效益好才是跨国经营的目的,这对双汇来说仍是一个考验。”万隆说。
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全球化发展,万隆构建了全球化管控体系,实行国际化经营、本土化管理,美国人管美国的企业,欧洲人管欧洲的企业。同时向全球所属公司输出管理文化和机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实施及时的信息跟踪,虽然远隔太平洋,通过信息化,总部对每个公司每天的运行状况和经营效益都了如指掌。2014年,万隆并购后一年时间内,整合中美欧100多家所属公司,组成万洲国际在香港上市,2016年万洲国际进入世界500强,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1512亿元。
万隆说:“我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改革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我有深刻体会,今天双汇已经走向国际,我们要继续利用改革开放、‘一带一路’的机遇,把国际化产业做好,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品牌,让全世界消费者吃得安心,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