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吕效忠,今年50岁,从小就是闻着神池月饼的香味长大的,对我来说,神池月饼的香味就是家乡的味道。
神池月饼的制作始于明代初年,经过600多年的发展革新,形成了成熟完整的制作技艺。清末,我的老祖宗匠人吕凤斌加工的月饼在当地远近闻名,其子吕永和以自己名字命名创立了“自永和”老字号月饼铺。
小时候,每到中秋节前,家家户户以散打的方式开始打月饼,大街小巷都充满了月饼的香味。我们做月饼一般是晚上做,因为那个时候正是秋收季节,白天是没有时间的,而且那时电力也不发达,都是煤油灯,家家户户挑灯夜战,里里外外都是人,我爷爷和父亲会准备白面、胡麻油、糖等材料和馅、打月饼,乡亲们也会根据自己家的口味和好馅端着盆来我家排队烤月饼,这时候很多小孩子们做游戏,捉迷藏,但是我不去,我就在旁边看,看他们的动作手势,看他们和面拌馅,磨着爸爸给我个模子我自己也要打月饼,最后一个个色泽金黄,香味扑鼻的热乎乎月饼出炉,小孩子们都围上来吃月饼,这是儿时打月饼最深刻的记忆了。我想我对神池月饼的喜爱大概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吧。
我十六岁,父亲正式开始教我打月饼,从和面开始,一点点掌握油和面的比例;到我们家的供货商那里实地考察油、面、芝麻、葡萄干等各种材料(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当地胡麻油厂家每年会把最好的油先给自永和);再到拌馅、烘烤等步骤,每一步父亲都是手把手的教,我们家的做月饼的技艺就是父子心口相传这样一辈辈传下来的。
传承手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磕月饼,就是把按进月饼模子的月饼磕出来,这个步骤看上去简单,动起手来才发现没有一定的力道和手法,磕出来的月饼不圆,有的能磕圆却厚薄不均匀,这个简单的动作,我练了好多年才做得好。
成年后,家里兄弟姐妹们很多人都觉得做月饼不是个正经工作,都不愿意干,工作的工作,上学的上学,而我却特别喜欢打月饼,转眼间我做月饼三十年了, 2012年我获得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荣誉,更是责任,我放弃了我们家传子不传女,也不传外人的规矩,现在也在带徒弟,想把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不能丢。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很多打月饼的老物件随着岁月而渐渐退出舞台,我对这些老物件有种特殊的情感,看着它们,我即心痛又舍不得。我去各个村庄,各个角落把神池月饼传统制作工具——月饼模具、炉鏊神等这些东西找回来,一件件仔细收藏好!未来,我想建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让更多的人都能了解神池月饼的悠久文化。神池月饼的制作技艺,不仅仅是谋生手段,更是传承和文化。现在这些物件已经把我家里摆满了,我想这个愿望应该不久就能实现了。
现在有个别人人追求利润最大化,一味的压缩成本,使得传统神池月饼的味道都变了,,我把祖辈口口相传的工艺标准化制作,在食材上,我也是跑遍全国,找来了各地品质比较好的原料,天然健康绿色是现在人对食品的要求,食品安全是我做月饼最重要的事。我的每一块月饼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我对每个制作工序上的人员严格要求,每一步都得按照操作标准,从原料的选择到每一步的操作,再到包装存储运输我都会责任到人,这样就保证了月饼的好品质和好口感。
我去年在淘宝申请了自永和企业店铺,神池月饼插上电商的翅膀飞到了全国各地,看着买家们的好评,看着身处异乡的家乡人吃到神池月饼,我觉得我走过的每一条路都是值得的。
嘈杂的世界里,我们要守住内心的那份宁静,以“技”养身,更需要以“心”养“技”。我们手中的月饼模子是我们内心的信仰,我们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打好每一块月饼,对得起光阴岁月,对得起每一个吃饼的人。
我们倡导“匠心”精神,坚持己见,不忘初心,择一事,终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