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随着中国两次对美国加征25%的关税,目前美国已基本停止向中国出口猪肉。
今年4月2日,作为对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增收关税的回应,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7类128项进口商品中止关税减让义务,在现行的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关税,其中涵盖美国猪肉及副产品。7月6日,中国再次将美国猪肉及副产品加入第二轮加征关税的产品行列。
财政部官网此前公布的信息显示,目前猪肉要面临71%的累计进口关税,这其中并不包括增值税。另据路透社援引业内专家的计算,在扣除10%的增值税后,美国猪肉的总关税从8月开始达到88%。
美国《洛杉矶时报》近日报道称,由于美国挑起贸易战,迫使美国肉类的最大买家墨西哥和中国对美国猪肉产品加征关税,从而导致美国对墨、中两国的猪肉出口量锐减。美国肉类出口协会(USMEF)近期的一组数据显示,在中国加征关税生效前,6月美国向中国出口了价值1.4亿美元的猪、牛肉及相关副产品,约占美国猪、牛肉出口的10%。
《华夏时报》记者在北京10余家中高端超市实地走访时均没有发现美国猪肉,中国猪肉的市场占有率几乎接近100%,并且经了解目前的价格属于中国“猪周期”的正常价格波动,与贸易战关系不大。
中国肉类协会副秘书长高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国产生猪的产量本来就比较高,市场本来就供应充足,而且中国国内生猪市场的价格还比较低。受贸易战加征关税的影响,美国对中国的生猪出口不仅数量减少是必然,而且在中国市场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对中国市场造成的影响微乎其微,基本没有竞争力,目前来看也不会导致国内生猪市场的价格波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陈及认为,国内主要肉质来源就是猪肉,从中国饲养生猪的历史、饲养的经验和习惯、生猪的产量以及消费市场的状况来看,国产生猪能够保持稳定和持续发展的。但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的是如何降低生猪产业各方面的成本,保持成本的稳定性,提高生产效率,进而能够保证大宗肉类市场的价格稳定性。
在陈及看来,中国生猪产业链的高低坡度暴露出生猪生产的结构性问题,相比之下国外则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国外生猪产业链的坡度有限。美国生猪的饲养模式基本上都是规模化经营,没有一家一户养几头猪的分散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饲养成本。而中国小家小户养猪较为普遍,中国猪肉一半以上都是由散户提供。散户饲养看似养殖不多,但户数多,不仅饲养成本不稳定、生产率低,且对市场的振动大。
一些生猪饲养从业人士担心, 受到贸易战加征关税的影响,进口大豆、玉米、高粱等农产品都将价格上升,而这些都是饲料原料,饲料占猪肉成本的六成以上,对于猪牛养殖户来说,会直接导致养殖成本上升。
陈及认为,中国大豆进口需求量接近一亿吨,倘若国内生产一亿吨大豆要使用6—7亿亩土地,如果按照测算,仅生产大豆就要占用中国三分之一或更多的土地,因此进口大豆是必然。贸易战一来一往的“过招”,对饲料价格会有短暂的上涨影响。而如果找大豆、豆粕的替代品作为饲料从而减小影响的话,在高蛋白营养价值方面很难找到替代品,并且数量需求方面也难以达到要求。
“目前中国对东盟五国突然实施零关税,释放的信号就是,想要通过中国在东南亚国家注册的公司或国有的经贸机构间接进口美国大豆等饲料原料农产品。这些东南亚国家并不具备大豆的规模生产,而且也很难填补中国如此大的市场差额,所以就是想要采取曲线救国的办法来填补进口大豆的市场差额。”陈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