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篇荟萃分析分别题为《在食品或饮料中用果糖替代葡萄糖或蔗糖可降低餐后血糖和胰岛素而不会升高甘油三酯: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Fructose replacement of glucose or sucrose in food or beverages lowers postprandial glucose and insulin without raising triglycerid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以下简称“《餐后》”)和《在食品或饮料中用果糖替代葡萄糖或蔗糖对空腹血糖、胰岛素和甘油三酯几乎没有影响: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Chronic fructose substitution for glucose or sucrose in food or beverages has little effect on fasting blood glucose, insulin, or triglycerid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以下简称“《空腹》”)其实,从文章的题目已经能够得出结论,但仍然有必要深入了解上述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两篇文章的数据来源于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the WHO 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s Registry Platform Search Portal,clinicaltrials.gov。数据搜集的截止时间为2016年4月26日。共搜集了涉及果糖、葡萄糖(或蔗糖)与血糖测量和胰岛素血症的2075篇研究文献。涉及的试验总数超过50个,大多数使用了交叉设计模型,且替代主要以葡萄糖为主。其中,用果糖替代葡萄糖或蔗糖可使餐后血糖峰值显着降低,特别对于患有1型和2型糖尿病的人群,胰岛素指标也获得了类似的结果,餐后峰值血液甘油三酯浓度没有显着增加。而空腹试验纳入了来自11项试验的14个对照组,其中包括277名患者。这些研究的长度从2周到10周不等,果糖的剂量在40到150克/天之间。结果显示,用果糖替代葡萄糖或蔗糖对空腹血胰岛素或血脂没有显着影响。
众所周知,糖类物质(包括淀粉)对人体的重要意义不只是甜味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供给人体热能和参加人体的生物合成。淀粉、蔗糖、麦芽糖等先在人体内变为葡萄糖,再被吸收进入血液成为血糖,血糖在胰岛素帮助下送至人体各器官,一部分产生热量和能量、大部分血糖则在胰岛素促进下转为肝糖原,在肝脏内贮存起来。果糖则不然,一经吸收后,由肝脏迅速代谢为能量(变成肝糖原),并不刺激胰岛素分泌,血糖值升高也比葡萄糖低,且代谢速度快。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FDA已经把果糖作为主要代糖,且ADA提出糖尿病患者应限制含葡萄糖的糖果和精致淀粉。并用果糖和糖醇来替代;至上世纪80年代GI指数概念首次提出,并证实果糖的GI指数为20,远低于葡萄糖(GI指数为100);随后,ADA指南指出,适量果糖摄入对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有益。在之后更新的ADA指南中推荐中等计量的果糖摄入量是有益的。在医疗领域。果糖更是作为新一代不依赖胰岛素的高能量营养输液,被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收入药典。
在我国,也曾对果糖的安全性和营养作用进行过专业性评价。2011年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主办,西王糖业(北京)有限公司承办的“结晶果糖健康营养作用论证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国内首次果糖健康营养作用专家论证会。来自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营养学会、中国疾控中心及中国食品发酵行业的十几位资深专家参与了本次论证会。会上,相关专家先后做了题为《果糖生产与其食品安全性》、《淀粉糖工业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果糖与糖尿病》和《果糖对血脂作用的系统评价研究》的多项报告,并就果糖的健康营养作用展开了深入研讨。最后论证得出,果糖具有不易龋齿、不易发胖、不经胰岛素代谢的三大健康功效。
专家解释,果糖之所以具有不易龋齿、不易发胖、不经胰岛素代谢的健康功效,是因为:首先,果糖不容易被口腔内的微生物分解和聚合,能减少口腔酸形成,所以不易导致龋齿。其次,果糖比蔗糖的甜度高1.3-1.8倍,如果我们平时放一勺量的蔗糖,那么果糖只需要放半勺就可以了。果糖的热量也比蔗糖低,容易产生饱腹感,故不易发胖。第三,果糖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在肝脏内就被代谢掉了,转变成糖原或进行代谢分解时不需要经过胰岛素,对血糖含量影响很小,血糖敏感者也可适量食用。
专家表示,果糖作为一种新型的健康食用糖,因其营养性和安全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尽管果糖在中国还只是刚刚起步,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观念教育但随着消费升级,以及人们对健康的不断追求,结晶果糖作为一种新的健康消费主张,势必会带来“健康用糖”的历史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