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组织编辑撰写了《上海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系列报告》。报告指出,本市食品类价格40年来累计上升14.5倍。随着绝大多数产品和服务价格的放开和更加健全的市场化手段实施,本市物价保持平稳运行。
十二五以来食品价格各年涨幅不足6%
报告指出,计划价格体制的改革,食品领域是调整的重点和先锋。为扶持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理顺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差异,中央大幅提高了粮食、油料、糖料等农副食品的收购价格,调整猪肉等主副产品零售价格,放开绝大多数农副产品价格。
历史资料显示,2004年,粮食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宣告结束,粮食收购市场全面放开。至此,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发生重大转换,由收购保护价和销售市场价并存转变为最低收购价与市场形成价格并存。同时,价格监测网络逐步建立,粮食、食糖等重要商品储备制度更加健全,价格调节基金开始发挥作用。
在稳定菜价方面,上海在全国率先实施本地产绿叶菜的生产补贴和价格保险,以市场化的手段维稳价格波动,为农业生产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发挥了“稳定器”作用。有报道称,上海在全国首创并不断完善的绿叶菜淡季成本价格保险机制。其中,上海市级财政给予50%保费的专项补贴,各区县结合各自情况,再给予相应配套补贴,菜农自己支付的保险费一般只在10%左右。保险价格的“基准”采用上海市统计部门提供的18家标准化菜市场前3年绿叶菜的平均零售价,若在绿叶菜上市期内零售价低于前3年同期平均零售价,则按其跌幅同比例对菜农进行相应补偿。
统计数据显示,近四十年间,国内农产品价格处于波动上升的通道,上海食品类价格涨幅前期高涨快落,后期稳中有升,累计上升14.5倍。2017年与1978年相比,上海粮食价格提高了11.6倍,蔬菜价格提高13.1倍,水产品价格提高52.8倍。和前期较大的波动幅度比,“十二五”以来,本市食品类价格保持平稳运行,各年涨幅维持在6%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