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媒体蓬勃发展、交流门槛越来越低、信息获取方式趋于多样的今天,监管部门需要有更专业的方式与公众和媒体进行沟通。尤其是食品安全领域作为舆情事件的多发领域,如何实现信息公开,渠道畅通、有效沟通,是每个食品领域监管者都面临的课题。
7月19~20日,2018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重点活动之一“2018新食局”公开课在北京开讲。今年的“新食局”公开课的受众从媒体记者拓展到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四十多名学员与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在大市场监管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弥合政府、专家、公众之间的信息鸿沟,妥善应对食品安全风险。
食品安全与百姓认知存在落差
“权威数据显示,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公众的饮食安全得到保障。然而,客观上的食品安全不代表公众有足够的安全感。”公开课上,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指出,食品安全状况和公众的认知度始终存在落差。
据2014年中国工程院的调查数据,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仅为13%;2016年北京、长沙、成都三地对消费者的问卷调查显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指数仅在50%左右。“最为典型的是婴幼儿配方乳粉,2017年的抽检合格率为99.5%,是目前所有大宗食品中合格率最高的,其质量安全指标和营养指标与国际水平相当。然而,一项在全国20个省份针对购买婴幼儿奶粉的妈妈群体开展的认知调查数据显示,六成以上受访者选择购买进口奶粉。”罗云波说,食品安全信心的缺失,会消解政府公信力、消解公众对食品安全链的信任,对我国食品产业也造成巨大打击。北京工商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也在多个场合提出,食品安全问题对公众心理健康造成的伤害不亚于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鹏归纳了影响人们风险感知的20个风险因子,其中包括:是否受个人自身控制,是否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造成的影响是长期的、延迟性的还是即时性的,对儿童的影响等等。此外,在食品安全事件中,新闻报道的群体和地区“溢出效应”和扩大效应、负面事件的同质性、互联网媒体的强势、群体的风险夸大心理、有限的食品安全知识都可能是原因。但刘鹏认为,“缺位的风险沟通可能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把握风险交流的正确方向
“风险交流的目标,在于通过提供信息,增进利益相关方之间的理解,促进理性决定,弥补认知差异,凝聚共识。”罗云波说。
近年来,国家加强了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顶层设计和理论探索。比如,新修订《食品安全法》和各部门规章中已逐步纳入风险交流相关条款;相关部门已初步形成风险交流的工作体系;地方也在探索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会商机制。2017年10月,原国家食药监总局还专门针对如何做好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工作出台了指导意见。此外,监督抽检信息的公开、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舆论热点的积极回应、及时发布消费提示和风险解读等举措,也在积极地搭建政府和公众沟通的桥梁。
但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形势依然严峻。罗云波表示,在信息生产碎片化以及传播渠道多样化的冲击下,谣言传播出现了多主体、跨平台、易反复的特点,传统宣传教育的影响力、引导力严重受限。市场化为导向的媒体环境也严重挤压了科学传播的空间。
“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科学声音经常被淹没在娱乐化的汪洋大海中。交流部门与主流媒体的协作机制还不完善,例如电视台在进行某一专题科普节目时,有时会穿插内容与之相反的广告;在电视节目里推介的特色美食中,有的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等。”罗云波表示。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佩智指出,新闻媒体是推进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力量,食品安全形势的好转离不开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监督。要通过开展风险交流、普及科普知识、培训传播本领等手段,进一步增进媒体与政府的沟通,共同提升新闻报道水平和新闻宣传工作技能,共同提高食品安全科学素质和媒介素养。
此外,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还面临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匮乏的难题。“科普宣教的主力——食品科学界对于科研成果向公众认知转化的重视程度不够,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缺乏把科学传播作为核心工作的动力,交流内容往往不能触及公众核心关注点。”罗云波说。
重视突发事件的舆情影响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某个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在网上甫一曝光,即可迅速引爆全国舆论,将原本区域性、带有某种偶然性的问题,变成全民“围观”的公共话题。在公开课上,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娟指出,要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社会的重大影响。如今大量网民通过互联网来获取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对网络媒体上产生的海量舆情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为食品安全风险的预测防控提供及时、动态的决策信息。
“大数据监控的目的,就是为了弥合目前公众的认知与科学家、监管部门认知之间的落差。”她表示,有效的食品安全监测可以降低80%的舆情处理成本。
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新闻发布将在舆论引导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徐卓阳指出,新闻发言人的发言应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新闻”是出发点,“发言”是要始终秉承服务意识,而“人”是发言的最后的落脚点。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就是为了让政府和职能部门不回避问题,对于核心的问题、关键的问题、要害的问题必须给出清楚明白的回应。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则通过多个在信息发布过程中引发舆情与误解的案例,提出了三点建议:“如实发布数据是对的,不加以合理解释是错的;不断发布信息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不能是挤牙膏式的发布;承认错误是对的,被逼道歉是错的。”
本次公开课上,学员们还分组围绕 “虹鳟鱼假冒三文鱼”“保健食品虚假宣传”等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模拟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食品科学专家”“监管部门负责人”等角色登台亮相。通过模拟新闻发布会,无论是参会的监管人员还是媒体记者,都深刻感受到权威信息发布、正确舆情应对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