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保健品  食品  周黑  烟台  海产品  黑作坊  黑窝点  奶粉  小龙虾  葡萄酒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消费资讯 » 正文

吐槽|为啥“世卫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05  来源:大众健康网
核心提示:一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凭借极高的学术地位对人们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特别在中国,当提到世卫组织(WHO),脑子里面浮现关键词就是 防癌 、 治污染 ,而且国内......

一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凭借极高的学术地位对人们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特别在中国,当提到世卫组织(WHO),脑子里面浮现关键词就是“防癌”、“治污染”,而且国内各类养生、科普文章中的依据也基本源自WHO,尤其是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表的“致癌物危害等级清单”。


可如今却有种很奇怪的现象,一旦有事物上了这个名单,几乎就开始有大量文章开始对这事物攻击,最后结果却有不少民间/政府机构出来辟谣(然而并不是万能)。难道是因为这个清单不够可信?还是被恶意曲解?


真相,可能是你从没想到过的……


用心做评估,用脚做发布


15年时候,世卫下属IARC工作组的科学家把“食用红肉”归入清单的2A类(对人体很可能有致癌性),将“加工肉类”归入1类(对人体有致癌性)。


这里先解释下什么是致癌等级,致癌等级一共分为5类,其中最高为1类:烟草、太阳辐射、槟榔、咸鱼还有加工肉类等;第二级别分别是2A(很可能致癌)和2B(有可能致癌),第三级别就是些缺乏数据无法归类的物质……而这些分类,都是根据证据的多少来归类。就像A能增强致癌风险100倍,B则是1倍,但两者证据相当,它们都会被塞到一类。就好比烟草对比加工肉类和槟榔,烟草诱发癌症的危害和种类比加工肉和槟榔大N倍,影响人群更广(比如二手烟),事实上引发的癌症人数要多得多--然而它们还是被归为同类。


可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这个清单完全不能告诉人们这些东西到底有多危险,就只能表示IARC对“这玩意会致癌”这事的确定程度。且不说这样来界定标准会和人们对“致癌等级”的直觉理解有误差,更别提这些等级的简短陈述会很容易造成模糊化


好比1类的表述“对人体有致癌性”,它本来是说基本可以确定这事物有致癌的可能,可这文字描述却没有任何风险、概率、附带条件的说明。这只会让人觉得,他们一旦吃了槟榔,吃了加工肉就肯定得癌。而且2B类的“有可能对人体致癌”描述更是让人无语,几乎所有研究过又不能确认致癌但又不能完全否定其风险的事物,全被堆在这里面,堪称“东北大杂烩”。了解情况的对于这个分类也就一个“┐(?д`)┌哦”的表情,而不了解情况,你试试告诉他手机致癌,他会有什么反应?


还有就是,IARC只会将事物归类,却几乎不对他们实际风险进行说明,就好比在IARC新闻稿中发布称:“60%口腔癌是嚼槟榔引起的。”可是什么环境、什么情况下得出60%的数据?跟烟草、石棉等1类致癌物比又如何?却就是不说清楚。


所以援引大西洋月刊著名科学撰稿人Ed Yong的话


“IARC有两个著名特点:1、仔细评估各种事物判断是否引发癌症,并对可能风险给出权威意见;2、糟糕的研究成果沟通发布”


键盘侠自白:真相?对不起,我只要流量


自打步入小康,人人都开始讲究起养生、健康。当你吃一些在IARC名单上的食物时候,就一定有人会说:都8102年了,你怎么还吃着东西,致癌!不信你看这文章……


这一听简直就是每个家庭群里面七姑八姨发到烂的那堆文章调调,然而这也挡不住这些文章篇篇10W+,且不说这类文章最喜欢用世卫的致癌名单做依据,而且还喜欢在上面添砖加瓦,硬生生地将“蒙娜丽莎的微笑”改成“憨豆的微笑”。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星巴克致癌”和“槟榔致癌”。其中星巴克致癌的谣言很快就被批为荒诞不羁,而槟榔就没那么好运气了,可能形象确实没星巴克那么小布尔乔亚,那么讨喜。各路大小键盘侠全都揪着槟榔是1类致癌物不放,甚至直接就称为“强致癌物”、“口腔癌元凶”等等(好怕怕哟),简直唬人水平已经到了一定境界。


除外,这些键盘侠文章还有一个杀手锏:一个可怜病患痛心疾首的自我告白,附以手术后狰狞的面容,让所有看文章的人心生恐惧。可除却让我们知道口腔癌危害,这就能说明槟榔有很大危害吗?


不能。


且不说这些患者是否受到“霍桑效应”的影响(既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最大问题就是,我们细看这些文章就会发现,个人习惯竟成抨击槟榔致癌依据!


其中运用的大量口腔癌患者案例不仅嚼食对人体伤害巨大的传统槟榔和印式槟榔(加烟草),而且更是长期超量嚼食,其摄入的槟榔碱及其他致癌物质含量严重超标,而且再加槟榔纤维对黏膜的长期磨损,如此恶劣的个人习惯还不出现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甚至口腔癌简直就是烧高香了。而这些键盘侠却热衷于将患者的个人习惯归罪与槟榔本身,无视“离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和“实事求是”的准则,直接就印证了“要流量不要真相”这句话。


既然改变不了,那就做好自己


尽管要世卫瞬间改变自己发布的说话方式,还是要键盘侠改掉自己没节操的毛病,几乎不太可能。我们大众除了质疑和谴责也似乎没有其他好办法。唯有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辨认对错的水平,而不是做一个完全不思考的盲从者。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