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8分钟视频近日在家长圈引发热议,这段视频记录了国外一所普通小学的一顿日常午餐。孩子们从自带环保餐具、点菜、打饭、用餐,到餐后的口腔清洁、纸盒回收、卫生打扫,全程参与。看过视频的家长无不感叹:“这是一堂意义深刻的实践课。”在上海,不少中小学也在探索午餐里的“教育元素”——“食育课程”创新教育悄然出现在校园里。
日前,教育部体卫艺科司司长王登峰等来到长宁区绿苑小学,观看了孩子们的“午餐课堂”。这个“课堂”从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一间教室门前的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一周菜单、食品营养小知识和食品安全等内容。午饭时间的音乐响起,广播里开始播放由学生自己录制的食品卫生和用餐礼仪小提示。班级里的午餐监督员戴上胸卡,坐在教室前排负责分餐。学生们有序地依次领餐、盛汤,端到自己桌前享用。同学们不大声咀嚼,餐具也都小心碰撞不发声,教室里安静又有序。
用餐结束,便是“环保课堂”。学生们依次将空餐盘摆放入教室前部的整理箱。此时午餐监督员会检查每位同学的餐盘是否彻底吃干净,擦完嘴的餐巾纸是否扔进教室后面的垃圾桶。绿苑小学校长王晶说,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课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与其反复说教,不如让学生们练习,在潜移默化中学习。
这堂特殊的“食育课”让王登峰感受颇深。他表示,校园午餐最基本的是要做到“食安”,食品安全必须责任到人;接下来是做到“食欲”,饭菜要让学生有食欲。在“食育”上,学校要在“食之礼”和“食之学”基础上,加上环保理念,特别是垃圾分类整理理念,让孩子从小养成习惯并带动家庭。此外,学校还可以创新做法,因地制宜开展校园用餐文化建设,让更多的孩子在校园午餐中不仅获得健康和美味,更获得终身受益的养成教育。
记者从市教委获悉,上海已经建立“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平台”。下一阶段,将启动“食育”进校园的试点工作,把素质教育带到餐桌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