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显示,现代牧业、中国圣牧、西部牧业3家公司交出的均是业绩巨亏的财务报告。而新上市半年的庄园牧场业绩同样也不理想,公司去年营收与净利润双降。
中国圣牧发布的年报数据显示,在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全年营收27.07亿元,同比下滑21.9%,实现净利润为-9.86亿元,同比下滑244.8%。分业务来看,公司奶牛养殖业务和液态奶业务两部分收入都出现下滑。
现代牧业发布的2017年年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47.84亿元,同比下滑1.6%;实现净利润-9.7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亏损扩大31.4%。分业务来看,现代牧业去年原料奶业务实现收入43.99亿元,同比增长10.3%,液态奶业务实现收入6.65亿元,同比下滑55%。
上述两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上游乳企交出了年亏损近10亿元的成绩单,而A股上市的西部牧业,其亏损额度虽然低于现代牧业和中国圣牧,但是亏损金额也是亿元级别。
西部牧业发布的2017年年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69255.7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2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02.91%。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两家公司的亏损额接近10亿元的中国圣牧和现代牧业,以及亏损3.67亿元的西部牧业,它们虽然也有自己的品牌产品,但主体业务还是原奶的生产与销售。中国圣牧讲的是有机液态奶的故事,而现代牧业则是中国最大的牧业公司,它们的巨亏,也让外界再次将目光关注到这些国内大型牧业公司身上,对于大型牧场适不适合在中国发展的质疑声再次响起。
纵观全球乳业市场,中国乳业已经与国际接轨,在乳业全球化的今天,低奶价将成为常态,大型牧场在中国有没有未来?什么样的模式才适合中国牧业的发展?带着疑问,《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了国内部分大型乳企、大小型牧场负责人、行业专家、奶业协会负责人等,针对中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之路进行了讨论。
山东奶协会长张志民:
不以牧场大小论成败
中国奶牛养殖企业亏损的原因有多方面,但不能简单的归咎为大型牧场在中国的发展不适合,国内大型牧场的优势可以将饲料成本降低到50%(中小型牧场的饲料成本占65%左右),但是,大型牧场的财务成本、人工成本、管理成本要高于小型牧场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导致大型牧场在奶价降低至3.6元/公斤时,企业濒临亏钱的原因所在。
在张志民看来,中国的奶牛养殖企业只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它们的生存状况就有保障:第一要符合环保要求;第二要拥有土地资源;第三要有技术支持;第四要有充足的资金;第五要与生产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张志民没有正面回应大型牧场是否符合中国国情,但是,张志民却提到,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是大势所趋。“2017年中央一号文中提到,全面振兴奶业,重点支持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引导扩大生鲜乳消费,严格执行复原乳标识制度,培育国产优质品牌。从中央政策来看,未来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将是一种趋势。”
面对当前中国奶牛养殖业的现状,张志民表示,从2014年至今,大家都在探讨中国奶牛养殖业模式与发展之路,但今天依然看不到养殖业的春天,问题在于体制机制上。“多年形成的发展方式导致了乳制品加工企业与奶农的利益没有达成利益共同体,是产业经营体制出了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养殖业将继续过动荡不安的日子。
“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乳制品行业也从过去的要速度、规模化向质量和效益转变,转变乳业发展方式、调整奶系品种和产品结构,销售渠道也多元化,积极发展低温巴氏奶的生产与销售。另外,发达国家乳业发展之路就是奶农利益与加工企业利益捆绑在一起,奶农以合作社的形式入股乳制品加工企业,双方利益共担。”张志民表示,未来乳业的改革中,除了市场化运作外,需要政府的政策干预。建立多元化主体,多渠道流通,开放包容,利益共享的市场新格局、新秩序才是中国奶业春天的希望之所在。
乳业专家宋亮:
大型牧场不利于乳业发展
上游养殖企业业绩颓势背后更深层的问题则是中国大型牧场的困境。“大型牧场从长期看不利于中国乳业发展。一是中国乳业国际化发展早已是事实,不可阻挡,大型牧场的高成本造成其国际竞争力很弱的风险将长期存在;二是大型牧场朝下游发展成功的概率很低;三是大型牧场成本下降空间很小。因此,大型牧场应该尽早转型,否则拖的时间越长转型的成本越高,风险越大。”宋亮表示,从长期看,要始终坚持适度规模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相互结合的发展模式,建立紧密的上下游供应衔接关系和利润分配关系。
宋亮表示,中国市场全面融入国际乳业市场是不争之事实,国内乳资源与国际乳资源在中国市场上必然扮演不同的角色。国内奶源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成本不具优势。因此,通过产品结构分工,引导国内外乳资源进行分工,一方面可以保障国内消费需求,保持市场开放;另一方面可以保护国内奶牛养殖产业。保护本国奶源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低温产品,同时拉开低温产品与常温产品的价格,常温产品尽可能做到满足基本需求,而低温产品更加营养,低温价格高于常温,有利于掩盖本国生鲜乳高价劣势。只有当符合中国现代化养殖业的产业组织模式建立起来的时候,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养殖成本。
中国圣牧:
规模化牧场养殖更适合
中国圣牧发布的去年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去年亏损9.86亿元,同比下滑244.8%。作为中国唯一一家符合欧盟有机标准的垂直整合有机乳品公司。公司的业务包括奶牛养殖业务及液态奶业务。然而,在消费升级的当下,中国圣牧有机奶并未因为奶好卖上好价,中国圣牧遭遇企业创立八年来的首次亏损。
对于外界对大型牧场的质疑,中国圣牧相关负责人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型牧场在规模效益、品质保障、质量安全等方面有较大优势,在中国乳业发展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品种改良、饲养技术改进和管理提升,我国的大型牧场实现了奶牛单产和总产量大幅度提升,但国人对乳制品的消费量却增长较少,目前国人的乳制品消费量仍不足发达国家的1/4;另外,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进口乳品对本土乳品行业的冲击不断加大,
进一步加大了国内乳制品的供需不平衡;以上综合因素造成了大型牧场经营困难。
在中国圣牧看来,大型牧场在规模效益、品质保障、质量安全等方面有较大优势,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存在较大冲突,为了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品质有效保证,我国更适合规模化牧场养殖;对于多大规模的集中饲养能实现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我国仍在不断探索。
“大型饲养企业应该在奶牛品种改良、饲养技术改进和管理提升方面继续发力,国家也需要积极引导,推动种植、养殖、乳制品加工企业建立紧密的互利合作机制;大型养殖企业也应该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在‘种、养、加’方面建立富有竞争力的格局,打造自有品牌,找到一条适合自己、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道路。”中国圣牧上述负责人如此表示。
而据记者了解,中国圣牧的牧场饲养规模在2000头—5000头。虽然公司去年亏损额接近10亿元,但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中国圣牧决定打好有机奶这张牌,在婴幼儿配方粉、巴氏奶等领域深耕。
中国圣牧上述负责人表示,从2014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乳业处于低迷状态,经过4年的时间,乳制品行业不断洗牌,养殖行业集中度越来越大,现已进入了供需相对平衡阶段。圣牧公司也在努力打造全产业链的高端乳品品牌,积极拓展有机婴幼儿配方奶粉领域,努力打造国内最高端的有机婴幼儿配方奶粉,且在巴氏奶等低温乳制品方面也有不错的增长,圣牧公司将继续坚定信念、开拓进取,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不断打造圣牧全程有机高端乳业品牌。
现代牧业:
万头牧场有不可替代优势
作为中国最大乳牛养殖公司,现代牧业去年年报显示,公司的养殖规模已经达到23.3万头,其中成乳牛占比提高至54.4%,2017年成乳牛单产9.8吨。全年原奶总产量118.2万吨,同比上升7.4%,其中原奶销量达114.9万吨,同比增长13.8%。公斤奶现金成本2.43元,同比下降4%。
对于公司业绩亏损9.75亿元的原因,现代牧业相关负责人在回复《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原因是原奶销售价格下滑,2017年现代牧业牛奶单价从2016年同期的3.96元/公斤持续回落降低到3.83元/公斤,降幅达3.28%。
对于市场上有关大型牧场不适合在中国发展的声音,现代牧业表示,按照国内目前奶牛头数和2020年5800万吨的乳品需求发展趋势,目前奶源建设仅仅是刚刚开始而且依然道路漫长,总体看万头规模化的牧场还是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追求质量,奶量,效益,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乳业牧业的新要求下,现代牧业这样连锁规模牧场显然性价比更具有优势。
在现代牧业相关负责人看来,2017年是国内外奶业形势震荡的一年,虽然短期内行业出现异常,但是总体看规模化的牧场在许多方面还是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积极的“增产、节本”等措施,有助于大型养殖企业走出寒冬。
那么,背靠蒙牛这棵大树的现代牧业,2017年的利空是否出尽,公司是否渡过了最难的日子呢?
对此,现代牧业表示,2018年预期奶业形势相比前两年会略有好转或维持现状,但是大宗物料大有价格上升趋势,所以困难和挑战仍然巨大,现代牧业将继续多措并举的围绕核心目标开展工作,并与蒙牛协作共赢,发挥双方优势,促进上下游联动发展,确保集团2018年各项目标的达成。
中型牧场主王维:
不会去涉足大型牧场
在山东潍坊某县城,拥有400-500头奶牛的牧场居多,在大型牧场巨亏的当下,它们的日子却过得潇洒。
潍坊某奶牛养殖场负责人王维(化名)表示,2016年牧场拥有200多头奶牛,如今已经扩大至400头,未来不再扩大养殖规模。
对于当下牧场的经营状况,王维表示,过去的2017年没有发生企业拒奶事件,奶价波动不是很大。今年3月份乳企刚刚下调奶价至3.6元/公斤-3.8元/公斤不等。
对于上述价格,王维表示满意。“从我进入奶牛养殖行业以来,就没有遇到特别好的行情,但我每年保持一定的利润。而大型牧场成本高,3.5元/公斤的奶价对于它们就会亏损。”
对于是否考虑向大型牧场发展?王维给出的答案是:“我不会去涉足大型牧场,一方面受限制于自己的管理能力,另外一方面则是大型牧场的环保处理压力大。”
虽然王维涉足养殖业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对于行业现状有着自己的见解。“当前,国内乳制品市场消费疲软,市场上的常温奶竞争非常激烈,中低端奶打价格战,而高端奶价格高,普通老百姓喝不起,高端奶成为送礼产品。未来,乳企应该加大巴氏奶的生产与销售,多元化发展谋出路。”
伊利股份:
4年发放奶款逾600亿元
当产业结构调整被业内人士提出是解决当前中国养殖业问题的关键点时,作为国内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其在与奶农及自建牧场方面又是如何运作的呢?
伊利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伊利建立了优质乳“五星”体系,保证产品的品质,而这五星体系也称“十五字口诀”,即“好奶源、强研发、严管理、优物流、高标准”。
其中,对于高标准的注释中提到,在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以超高标准要求,严格确保产品质量和产品的营养价值。伊利探索了一种以“核心企业承担实质性风险责任”为特色的产融结合模式,有效解决了产业链中小企业融资困局,带动整个产业协同持续健康发展。伊利分别推出了“青贮保”、“牧场保”以及“流通保”等12款金融服务产品。这12款产品高效满足了不同合作伙伴的融资需求,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繁的实际问题,真正达到产业和金融的互通和有机结合。
在奶农扶持方面,伊利表示,公司带动500万养殖从业者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2014年至今,伊利在全国范围内发放奶款超过600亿元。伊利合作牧场的奶牛日单产水平整体提升了近7公斤。
而在产业链金融方面,伊利表示,截至2017年,伊利为2700余户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金融扶持,累计融资金额为13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