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生事物,其还需要有5-10年的发展期,但“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从全球范围来看,特医食品肯定会在中国迎来爆发期。
作为大健康领域的成员,相比于保健产品,特医食品要更有前景。从功能上来说,保健品是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或者药品,而特医食品是营养补充的食品,特医食品的应用范围要更广一些;
从发展历史来说,国内保健品一直都不是很规范,消费者信任度比较低,特医食品作为新生的概念,以前是按照药品进行管理,门槛较高,管理较严格,相信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也能一直规范操作,应该是一个值得消费者信任的项目。
尽管特医食品未来大有可为,但药企发展特医食品在拥抱机遇的同时还是会迎来不少挑战,主要集中在注册法规和流通领域方面。
在注册法规上,主要有三方面阻碍:其一,国家对特医食品生产的要求比较模糊。2017年《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中提到“生产企业应具备完整的生产工艺”,然而并没有详细的解释说明,若生产企业部分或者全部营养素单品成品采用外部采购的形式完成,是否可以进行申报?
另外,监管部门应该更关注生产企业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没有必要对企业的生产工艺监管而约束了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的创新。
其二,国外的特医食品可委托生产但我国不可以,相关部门可考虑委托生产的方式,以减少重复投资,降低产品成本。
其三,作为新的产品类别,国内缺乏有经验的研发人才及生产经验。我国应借鉴其他产业的发展模式,允许合作研发或收购研发成果,技术引进等方式。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要求生产企业具备检验能力,药企可以在具有主要项目检测能力的同时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在流通领域上,在国际范围内,特医食品的应用人群应该是青春成长期营养需求量较大的青少年、饮食不规律的办公室白领、减肥期的女性、胃口不好的中老年、旅行过程中的人群等。
因此发达国家特医食品可以在超市里进行销售。但在我国,特医食品需要在医生或者营养师指导下服用,从而限制了购买。
正是由于注册和流通上的问题,导致许多药企心里没底,始终保持观望心态,不敢轻易入局。
不过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出台毕竟需要时间,在这个时间里,有实力的药企还是应当尽快占领市场,并根据自己擅长的领域选择特医食品的种类,逐步建立自己优良的品牌,培养消费者的信任度及健康意识。
随着目前我国消费者对健康的意识越来越强,对营养缺失造成的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相信特医食品这片蓝海,将会迎来爆发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