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籽葡萄致不育”、“又红又甜的西瓜是被打了针”……近年来,有关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谣言常常无端而生,引发社会民众担忧和恐慌,还严重影响涉农产品的销售。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人大代表呼吁加强涉农产品的舆情监控和引导,及时辟谣打消民众舌尖“焦虑”,维护农业生产者权益,莫让涉农产品谣言“坑”农。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外事处处长孟平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涉农产品成谣言袭扰重灾区,一次又一次冲击着公众的敏感神经。
“季节谣”是涉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中的“热点”之一,从事蔬菜科研工作30年的孟平红解释说,反季节蔬菜和水果是利用气候特点和技术进行种植生产,吃了之后不会导致性早熟,因为人体中没有植物激素的受体,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目前,涉农产品负面舆情发生的原因,主要源于农产品知识科普效果不佳,为谣言传播、公众盲从、信息误判提供了滋生土壤。
孟平红建议,检测部门和监察机构要及时发布权威辟谣内容为涉农产品“正名”,同时加大涉农产品的科普知识宣传,让民众不轻信谣言。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天柱县林业科技推广站站长袁昌选认为,应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治理制度,对相关谣言加大惩戒力度。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创新食品药品监管方式,注重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提升监管效能,加快实现全程留痕、信息可追溯,让问题产品无处藏身、不法制售者难逃法网,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全。
要破除涉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在袁昌选看来,还应该从源头出发,大力推广标准化规模化种植,运用“大数据+农业”建立可追溯的涉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平台,全履历跟踪记录,让消费者了解涉农产品从种植到出售的整个过程,全面解决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