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金鱼、珍珠鳖、淡水鲨鱼、白罗非,这些名优淡水品种越来越多地摆上了京城百姓的餐桌。可你知道吗?这些常年供应北京市场的鱼儿们,是在距离北京3000多公里外的海南省文昌市繁殖育种,经水产科研人员精心培育而成的。这个地方就是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海南育种中心,现任育种中心主任潘志已经在这儿守了21年,被亲友戏称“北京渔民”。
种业人眼中的育种肥田
从海口市开车60公里,来到距文昌市郊区50公里远的湖山水库,登上水库大坝西侧的平台,以此为中心环视360度,占地约200亩的海南育种中心的大门、池塘、科研楼、办公楼等依次进入眼帘,一览无余。院内池塘连着池塘,大约50多口,阳光下如镜面一样闪亮,清风摇曳着两岸倒映在水里的椰影。
潘志告诉记者,这不是普通的鱼塘,这里汇聚了“淡水鲨鱼”、“鳄龟”、“罗非鱼”等最新研究出来的亲鱼鱼苗,共有30多个品种。这意味着,北京的消费者餐桌上的水产品更丰富了。
20年奋斗在边疆
自1997年,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海南省文昌市湖山水库大坝西侧建立了南繁育种基地以来,潘志就一直守护在这里。2012年,他亲历了基地扩建改造,近2000平方米的龟鳖鱼类孵化车间、实验楼、办公楼拔地而起,他见证了北京水产市场累计超过3000万尾(只)的鳄龟、珍珠鳖、罗非鱼和淡水鲨鱼等优质苗种来自于南繁基地,为北京市养殖户增收5亿多元。
然而,潘志初到南繁基地的图景并不美好,在他看来,简直是被发配到了边疆。至今妻女父母仍在北京,他只身一人守在这个3000公里以外的北京鱼塘。
潘志回忆起初到基地时的情形,当时只有一栋破旧的小平房6间,仓库1间,大小老旧鱼池31个,池边破损严重,大部分池塘不能进行养殖。“生活上非常枯燥,什么娱乐设施都没有,甚至连电视也没有,晚上多是看天数星星。”经过21年艰苦奋斗,海南育种基地已成为北京水产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扛过大风和大浪
除了基础设施和职工待遇,繁育工作更是潘志事业奔走的重点,失败和困境曾让他心力交瘁。
1999年养殖的罗氏沼虾,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寒流全部冻死,损失严重。2000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又遇上了70年不遇的洪水,大部分都因为水温剧降而得病死掉,又遭受了一次损失……
面对打击,潘志脑子里只思考这两件事:基地怎样发展?养什么品种?一个多月,他跑遍了文昌市所有的渔场,搞调查研究,选择适合基地、又适合北京养的品种。职工都说他是个“工作狂人”,在他的眼里,没有上下班之分,没有节假日之分,总是连轴转。
这21年,潘志扛过的风浪不计其数,经历过失败,陷入过困境,不过他说,这让他变年轻冲动为稳重成熟。
众多新品种上了北京餐桌
21年来,潘志在基地先后引进了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珍珠鳖、巴西龟等几十个新品种,基地良种覆盖率达到97%;先后承担罗氏沼虾健康养殖技术等50余项科技项目。
除了潘志所负责的龟鳖鱼类淡水优种外,很多农粮作物也有来自于南繁基地,如玉米、水稻、大豆、西瓜、蔬菜等新品种,据统计,育成农作物高产新品种1000余个,如今这些优质的良种正源源不断地无偿提供给北京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