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和养生,始终是老百姓关注的话题。日前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3》中“食养”专题主打“药食同源”“药膳”“食疗”等概念,一播出就引发争议,甚至被讽刺为“舌尖上的中医”。有观众认为,里面所提到的煲汤养生并非人人适用,喝汤也有学问;草药入菜也绝非“缺啥补啥”那么简单,随意食补可能适得其反。而节目中自己用中药做口红等化妆品的做法,也引起了不少专家的质疑。今天,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食疗养生日渐走红
在《舌尖3》中,节目组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了中国人用随手可得的平常食材来保健养生,并创造出各种养生佳肴,守护着中华民族的身心平安之路。如用南烛叶做乌米饭,可以补益脾肾,乌发驻颜;枣泥山药糕可以健脾益肾;艾叶豆腐可以祛暑除湿等。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马莉告诉记者,首先要科学认识药食同源。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用来治病的就称为药物,只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食物。但其中的大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饮食之用,叫做药食两用。“事实上,老祖宗最初尝百草的过程本来就是寻找食物的过程,发现了有些东西能治病,且药性比较显著,就归到药里去了。”
别乱给自己吃药
节目还用大量篇幅介绍了广东人的煲汤,并在其中添加了各种药材,起到不同的保健功效,并提出煲汤是人人都可以尝试的食疗手段,其中更有一位孝顺的姑娘煲汤给痛风的父亲喝。对此,岳阳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徐艳秋告诉记者,喝汤也有讲究,不是所有人群都适合喝这种汤,尤其是肾脏疾病患者、痛风患者等,就不能大量喝荤汤。“肾病患者不能喝膏汤,但清淡的汤可以。膏汤含有大量氨基酸、嘌呤、磷、钠等物质,过多摄入会增加肾脏负担,甚至出现肾功能减退或原减退的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药材可不可以煲汤?马莉说,食疗的概念广泛,药膳是其中一部分。药食同源的药味可以用来保健,但有些药食两用的补益药乱吃容易引起上火、消化不良等问题,因此在使用中也需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根据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量体裁衣”“酌情酌量”。
“南方人喜欢煲汤,这是经过生活检验的,也比较适合他们的体质。但要注意,不是所有的药材都可以用来煲汤;即使有些药材可以用来煲汤,也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体质;即使药物适合个人体质,也不能盲目加入,因为中药讲究配伍,且不是越多越好。”马莉说,吃得不得法,不仅不利于健康,反而会适得其反。
被神话的“食疗”
如今,网上充斥各种食疗养生知识,一些中老年人还喜欢参照网上流行的药膳食谱,前去药店买来现成的中药材,自己在家动手做药膳。诸如“适用于中老年人的药膳”、“巧用药膳祛湿气”等帖子十分火热。
马莉认为,关注中医养生知识是好事,但药膳、食疗的功效是有限的,否则就变成药了,吃一顿药膳不可能马上改善健康。此外,药膳需要根据人的体质、季节服用,并非千人一方。“现在很多食疗、药膳都被夸大了效果,一些饭店甚至把‘药食同源’作为卖点,实际上大部分都是非专业人员依葫芦画瓢地在菜里加一些中草药而已。”同理,使用中药材自制一些化妆品究竟是否有效,也需要进一步验证。
徐艳秋也说,国家卫生部门曾经发布“药食同源”药材食材清单,经过了充分检验论证,市民勿胡乱食用没有列在清单之内的药材食材。有病一定要去医院,切忌自己乱添加药材。一些希望靠食疗来治病的市民,最好别抱这种想法。
走出食疗养生误区
据报道,国家早在2002年就发布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将86种中药材列入可以药食同源的名单;后来国家卫生计生委又发布《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管理办法》,新增了一部分中药材。但公众对于这份“目录”知之甚少。
“很多人对食疗的热捧只是源于养生需求的提高,但他们一知半解,甚至只求其行不究其意。”马莉告诉记者,一些所谓的养生专家通过发布食谱、秘方来借机敛财,而食疗失当的副作用往往是长期积累后才会显现,到时候再重视可能就晚了。
让大家避免走入“药食同源”的误区,还是要继续加大对中医常识的普及。徐艳秋认为,公众在选择食疗时,也要理性选择,不能盲目用药过量。依靠食疗进补只是方法之一,通过适量运动、规律作息、戒烟限酒、饮食多样、科学服药、合理摄盐等方式强身健体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