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7年,中国健康传媒集团食品药品舆情监测中心发布的《食药舆情》周报在“照谣镜”栏目中揭开了数十个食药健康类谣言的真相,其中既有流传甚广的“陈年”谣言,如“塑料大米”“黄瓜激素”等,又有新出现且对行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谣言,如“塑料紫菜”“桃子喷防腐剂”等。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7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食品安全谣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工作责任,构建快速响应、协调联动、辟谣和严惩并举的长效机制,形成部门协同联动的良好机制。在政府、行业、专家、媒体以及百姓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食品类谣言增加的势头已明显放缓。
盘点一年来“照谣镜”栏目“照”出的谣言,我们特别推出“谣斯卡”奖项,为公众澄清事实、还原真相,为谣言治理方面的创新做法点赞。诸多奖项究竟花落谁家?让我们来一一揭晓。
最佳主角奖:塑料紫菜
2017年2月16日,与“塑料紫菜”相关的视频在微博中扩散。视频中,一位大妈从买来的“紫菜”中取出几块泡在水里,称闻到一股腥臭味,且拉拽不开,吃的时候也嚼不碎,由此宣称该“紫菜”是由黑塑料袋做的。随后,微博平台上又出现不同版本的类似视频,涉及“海佳味”“阿一波”等不同的紫菜品牌。视频发出后,各涉事企业以及福建省晋江市紫菜加工行业协会纷纷发表辟谣声明。2017年2月17日~3月28日,黑龙江、广西、甘肃等地出现多家超市紫菜下架、经销商退货等情况。据估计,该谣言对福建省紫菜产业造成近亿元的损失。
●应对措施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监测到该谣言后,于2017年2月17日迅速协调天津、福建、北京等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进行核查回应。2017年2月27日,国务院食安办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局长毕井泉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于在网上传播的“塑料紫菜”等食品谣言,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厉打击。
●处理结果
截至2017年6月6日,公安机关共抓获18名制造、传播“塑料紫菜”谣言以及实施敲诈勒索的违法犯罪人员;11月30日,福建省晋江市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判决,以敲诈勒索罪判处被告人王某祥有期徒刑1年10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
最佳表演奖:棉花肉松
2017年5月,视频网站、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开始流传“肉松是棉花制成的”系列视频。在系列视频中,解说人操着不同口音,称肉松在水中揉搓后出现的絮状物为“棉花”,并用打火机点燃,称有“棉花味”。相关视频最先出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随后,安徽肥东、浙江永康、山东青岛、江苏宿迁等地也相继出现不同版本的“棉花肉松”视频。“棉花肉松”事件由此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媒体和网民关注。该谣言视频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甚至出现蛋糕店被围堵的现象。
●应对措施
2017年5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的官方微信“中国食事药闻”发布辟谣专题《肉松饼是棉花做的?别信!专家教你分辨》。据调查,市面上的肉松有的成分是纯肉松,有的是“肉粉松”。“肉粉松”是由肉和大豆粉混合而成,比较绵柔,水洗后会变成白色丝条状,有点儿像棉花,但并不是棉花。
●处理结果
2017年5月22日,林某因散布谣言、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浙江省永康市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7日;5月27日、28日,青岛市市南区警方将编造并发布费县路某糕点店所售蛋糕使用“棉花肉松”视频的两名违法者抓获,依法对两人行政拘留5日;5月28日~6月12日,江苏宿迁、四川眉山、湖北荆门、广东云浮等地警方均对相关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的嫌疑人处以行政拘留等处罚。
最“长寿”奖:塑料大米
2017年2月,微信平台上开始流传一段两分钟的视频。视频中,一男子不断将一个个塑料袋放入一台机器,经过熔解、拉丝、切割等工序,最终生产出一粒粒状似大米的白色固体。视频所配文字称,这是假大米的制作过程。
其实,“塑料大米”是一个流传很久的谣言:2011年,国内外社交媒体就曾出现过“‘塑料大米’在中国被制造”的谣言;2015年,网上出现“塑料大米”的另一个版本“棉花大米”,该谣言称有人用烂棉花做大米;2016年10月,“塑料大米”谣言死灰复燃,国内外媒体相继辟谣,当年11月,塑料加工大米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多家媒体相继就此视频进行辟谣;2016年,尼日利亚海关查获102袋50千克装“塑料大米”,引发全球关注,当年年底,尼日利亚官方公布这些大米并非塑料所制,而是因为霉变不能食用;2017年,“塑料大米”的谣言再度出现,之前的一些谣言文章、图片和视频在互联网上不断传播。
●处理结果
2017年5月17日,海南省海口市警方依法对发布“塑料大米”虚假信息的苏某珍予以行政拘留5日;5月26日,海南省东方市公安局依法对庞某美予以行政拘留5日;6月12日,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公安局对违法嫌疑人乌某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最能“忽悠”奖:“打药”桃子
2017年7月中旬,一段“临沂桃子打防腐剂”的视频在微信群、朋友圈流传。视频中,一名男子正在成箱的桃子上喷洒液体,而旁边的录制者称:“山东临沂的桃,拉往沈阳去卖,吃桃应注意,这打的全是防腐剂!你看,正往桃上打药呢!”一时间,“桃子喷防腐剂”的传言甚嚣尘上,引起消费者恐慌。
●应对措施
2017年7月18日,临沂市桃产业创新团队通过临沂市农业局网站发布《辟谣声明》。视频中出现的男子“现身说法”,表示他是好心帮一名客商喷水,并不知道有人用手机偷拍了他。网上流传的视频让山东省蒙阴县的桃农损失严重,桃子价格急剧下跌。
●处理结果
2017年7月26日,蒙阴县民警在内蒙古兴安盟将造谣视频发布者王某国抓获;11月27日,拍摄视频的造谣者王某被临沂市蒙阴县人民法院以损害商品声誉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3万元。
最具舞台效果奖:黄瓜输液
2017年11月,微信朋友圈疯传一段“黄瓜打着吊瓶注射激素”的视频。视频中的男子在一片瓜地里,发现黄瓜的瓜蒂部位都挂着“吊瓶”,就像给黄瓜“输液”一样。拍摄者声称从老板那里得知“吊瓶”里面装的是“激素肥”,瓜农们通过这种方式给黄瓜注射激素。“黄瓜激素增肥”的谣言传播甚广。
●应对措施
视频发出后,有人提出了质疑:拍视频的人没有露脸,视频中没有说明具体时间和地点,这是一个典型的“三无”视频。视频中至少3次出现宣传某品牌肥料的口号,明显是在宣传产品。
此次“黄瓜激素”谣言特征明显。由于社交媒体普遍的匿名化,谣言的“利用价值”愈发多样。新形式的谣言成为很多商战的舆论手段,造谣者利用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关心编造相关谣言,从而博取关注度,借势营销。这种现象应引起公众警惕。
最佳视觉效果奖:大虾有虫
2017年,“大虾有虫”的视频一度在网络上流传甚广。视频里一位大妈用剪刀剪开虾头,用牙签从虾头内挑出两条白色柔软的“虫子”,大妈声称每只虾里都有“虫子”,千万不能吃!其实,2016年5月国内就出现过类似谣言,只不过当时的“主角”是皮皮虾。当时,盛产皮皮虾的秦皇岛市曾传出“皮皮虾中长出寄生虫”的视频。2017年4月,网络上还曾流传过“皮皮虾注胶”的谣言视频——一女子从皮皮虾背部拆出一条比较硬的、红棕色的东西,称其被“注胶”。这所谓的“胶”,其实是雌皮皮虾尚未成熟的虾籽煮熟后的样子。
●应对措施
事件发生后,江苏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官方微博“江苏网警”第一时间发布辟谣微博:“经查,类似谣言早于几年前就已出现,这两条白线不是寄生虫,而是雄虾的精巢。”2017年6月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官方微信发布辟谣专题,从经济学角度和科学角度揭示了“大虾有虫”的真相。
年度特别奖:预防式辟谣
2017年9月,在大闸蟹上市之前,中国健康传媒集团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指导下,进行了一次针对螃蟹“季节谣”的预防式辟谣。总局官方微信“中国食事药闻”发布辟谣信息后,众多媒体转发报道。截至2017年9月底,《那些年关于螃蟹的七大谣言,你信过吗?》已被转载1660余次。其中,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均进行了转载。微信平台上,“中国新闻网”“央视网”“央视新闻”等公众号相关文章阅读量较高,其中“央视新闻”文章阅读量已达10万+。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创新地针对“季节谣”进行预防式辟谣,这一做法令人耳目一新。在时令食物上市之季发布相关辟谣信息,可以提前为公众提供知识参考,挤压谣言生存空间,让谣言无“路”可走。
最具压力奖:食品企业
“金沙河挂面含胶”“金龙鱼涉嫌地沟油”“吃千祥羊肉感染SB6病毒”“龙口粉丝是塑料做的”……2017年,多个谣言指向明确,涉及多家知名食品企业。
2017年7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10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食品安全谣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谣言涉及的当事企业是辟谣的第一责任主体。对谣言明确指向具体企业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责成相关企业发声澄清;指向多个企业或者没有具体指向的,要组织研判,采取措施制止谣言传播,并采取适当方式澄清真相。要加强食品谣言的规律、特点分析,建立谣言案例库,对类似谣言、季节性谣言,提高识别、判定的工作效率。
(本版文字由中国健康传媒集团食品药品舆情监测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