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北京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达到45%。目前,北京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 2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3倍。
记者今天从北京市卫计委获悉,北京市于2012年建立健康素养监测体系,每3年进行一次监测工作。2015年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提示,北京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8%,比2012年的24.7%提高3.3个百分点,是同年全国平均水平的近3倍。
据介绍,健康素养是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它是人群健康状况的一项较长的预测指标与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指标共同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
健康素养也是健康城市的关键属性。例如,吸烟、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等人群,提升健康素养可以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对于患病人群,提升健康素养可以获得对疾病的全面认知,提升疾病自我管理的能力,减少疾病导致的伤残和死亡,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
北京市健康素养主要从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和基本技能三个维度来进行衡量。2015年监测分析显示,这三个维度素养水平分别是32.1%、24.8% 和39.2%,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较低,尚不能满足人群防控慢性病、传染病的需要。
今年9月本市正式出台《“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提出“北京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20年达到40%,到2030年达到45%”的目标。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坦言,本市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5%仍有很大差距。
如何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市卫计委表示,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为提升健康素养,任何人都需要付出自己的努力。首先,应该对健康给予高度重视,在正常情况下永远不以健康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或身体享受。其次,日常坚持学习健康知识,积累健康知识与技能,对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和当前流行的一些疾病给予特别的关注。第三,努力将日常学习到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转变为健康行为,有意识的克服一些主观和客观上的因素,并寻找适合自己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第四,将经过自己认真探索出来的,适合自己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并内化成一种本能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