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力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从2003年开始,甘肃粮食生产先后跨越了800万吨、900万吨、1000万吨和1100万吨四个大台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实现了“十三连丰”。
2012年至2016年,连续五年保持在1100万吨以上,实现了全省粮食生产由总量基本平衡到有部分调出的历史性转变。今天的陇原,已经彻底摆脱了粮食供给长期不足的窘境,粮食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我省粮食生产之所以能够实现‘十三连丰’,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甘肃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文雄告诉记者,我省全面落实国家政策,重农抓粮措施得力,对政策的严格落实、准确把握和创新运用是粮食“十三连丰”的关键所在。
促进粮食生产,政策是关键。到位的科技服务,则是粮食丰收的又一重要基础支撑。缺水是制约甘肃农业发展最大的瓶颈。在与干旱的长期斗争中,甘肃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探索,研究总结出了集地膜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等技术为一体,抗旱、保墒、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实现了旱作农业技术的重大突破。“十三连丰”期间,我省狠抓农业科技创新,先后研发并推广了以兰天系列小麦,陇薯系列马铃薯,先玉335、金穗系列玉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抗病高产优质粮食新品种,为甘肃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优良品种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到40%。
此外,围绕“一喷三防”统防统治制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建立并不断完善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体系,为全省粮食生产“十三连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科技机制,激发粮食发展新动能。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甘肃省农科院抢抓机遇,全面贯彻科技创新战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杨文雄说:“听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后我非常振奋,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我觉得是对我们农业工作者的一种鞭策和寄予的厚望。搞农业,就应该让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的人去搞。甘肃省现在农业上的主要矛盾是,数量和质量上的不平衡与区域间农业发展支撑上的不充分,所以在我看来,甘肃农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近期,省科技厅组织实施了“甘肃省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六大粮油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重大科技专项,省农牧厅启动了包括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在内的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甘肃省农科院牵头组建甘肃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大力推进甘肃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这些重大举措,将强有力的促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和科技创新战略思想在甘肃生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