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业绿色发展是整个绿色发展的基础,事关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事关美丽中国建设,也事关当代人福祉和子孙后代永续发展。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意见》是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的文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绿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意见》的印发,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农业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对于统一思想认识、搞好顶层设计、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
为此,来自农业部的九位司长和局长就《意见》的相关内容、重要亮点、突出问题和贯彻落实等进行了深度解读。
优化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
《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在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上,要围绕解决资源错配和供给错位的结构性矛盾,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建立农业生产力布局、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利用管控、农业绿色循环低碳生产等制度和贫困地区农业绿色开发机制。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张合成指出,农业主体功能和空间布局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合理区分农业空间、城市空间、生态空间,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区域布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规范农业发展空间秩序,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
具体来讲,要优化农业空间与城镇空间布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促进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协调布局,大幅提升农业的生态效能;坚持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强化资源环境管控;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布局农业生产,推行绿色生产方式,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生物多样性规律等。
在加快建立贫困地区农业绿色开发机制方面,张合成指出,贫困地区大多处于江河上游、湖库水系源头、农牧交错地带,生态地位极为重要,生态系统又十分脆弱。建立农业绿色开发机制,就是要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后发优势。这既是当前治贫之举,也是长远固本之策,事关脱贫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事关国家生态安全。
“我们要让绿水青山成为脱贫靠山,给扶贫产业插上腾飞翅膀。”他指出,要将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科学编制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发挥贫困地区比较优势,发展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循环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利机遇,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识优质绿色农产品,支持打造品牌,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动农民群众脱贫致富。
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水是农业生产之要。我国用世界10%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但长期的超强度开发利用,资源利用的弦绷得越来越紧,生态环境也亮起了“红灯”。
对此,《意见》提出,在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上,要建立耕地轮作休耕、节约高效农业用水等制度,健全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表示,强化耕地资源保护,要坚决守住“两条底线”。一条是要守住耕地数量红线,做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另一条是守住耕地质量底线,大力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深入推进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
在推进节水农业发展方面,曾衍德指出,要突出抓好“五大措施”,通过推进品种节水、结构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制度节水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力争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加强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
《意见》提出,在产地环境保护治理上,紧扣农业投入品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建立工业城镇污染向农业转移防控机制,健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制度,完善秸秆、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制度,建立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制度。
化肥、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促进了粮食等作物单产水平的提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量过多,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产生了环境污染。
《意见》对于化肥农药使用量提出了目标,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对此,曾衍德表示,在推进化肥和农药的减量增效上要分别实现“四减”目标,下一步各级农业部门将加快新产品、新机具和集成技术的推广,推进机制创新,加强农企合作,推进化肥农药的减量增效。
农业废弃物是农业生产的“另一半”,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用则利、弃则害。开展农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任务和举措。《意见》提出,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农膜回收率达到80%。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指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第一要深入实施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坚持因地制宜,大力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其次,要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确立“一年铺开、三年见效、四年基本完成”的工作目标;在推进农膜回收方面,将以西北为重点区域,以棉花、玉米、马铃薯为重点作物,以加厚地膜应用、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为主攻方向,整县推进,综合治理。
养护修复农业生态系统
在修复农业生态系统上,《意见》提出,要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加强水生生态保护修复、林业和湿地养护,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
对此,廖西元指出,田园生态系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更加注重生态保育,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根本要求。贯彻落实《意见》的部署和要求,要以优化农业布局、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为抓手,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三级循环”模式,持续加力,久久为功,实现农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意见》提出,要健全草原产权制度,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完善草原监管制度等。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表示,加强草原保护建设,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事关牧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农业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草原保护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权属明晰、保护有力、评价科学、利用合理、监管到位”的草原保护制度体系,促进草原休养生息、永续发展。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指出,作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产业,近年来渔业资源环境趋紧,发展空间受限,实现渔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加大。“为了实现《意见》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制度、健全水生生态保护修复制度的目标,要坚持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以健康养殖、适度捕捞、保护资源、做强产业为方向,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升渔业生产标准化、绿色化、产业化、组织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健全创新驱动与约束激励机制
韩长赋指出,《意见》的重要亮点之一是首次系统提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安排,提出了一系列的机制、体系和制度,如建立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转移的防控机制、建立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完善农业生态补贴制度、健全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制度等。
在建立绿色农产品的流通体系方面,《意见》要求,要建立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加工流通体系。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表示,落实《意见》的部署和要求,要健全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产地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强产地市场信息服务功能,推进农产品绿色流通体系建设,发挥绿色流通的先导性作用,有利于密切农业生产与市场消费,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在建立绿色的农产品加工体系方面,《意见》提出,建立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农产品加工体系,这既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举措。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指出,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始终坚持以绿色为导向的发展方式,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各类资源,大力发展绿色加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协调发展,形成“资源-加工-产品-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科普、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没有全民健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小康,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意见》提出,到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农产品占比明显提升;到2030年,农产品供给更加优质安全。对此,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广德福表示,实现这些目标,要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从生产和监管两端发力,大力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天佐表示,《意见》构建了新形势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框架,对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深刻革命,必须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作为农业绿色发展的强大引擎,努力构建标准明确、激励有效、约束有力的绿色发展制度环境,把建立监测评价体系作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支撑,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韩长赋指出,《意见》中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抓住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领域、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是管长远、管根本的重大制度安排,对建立农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