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云南省生物大数据重点实验室联合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回应社会上高度关注的“普洱茶是否致癌”这一问题。研究显示,在部分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下,茶叶中的茶多酚和茶色素会严重干扰检测结果,经对相关样品进行科学检测,结果表明普洱茶不含黄曲霉毒素。
据了解,黄曲霉毒素是一种由在发霉变质食品上生长的霉菌产生的毒素,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极为突出的一类霉菌病毒。目前国内外先进可靠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法”“高效液相法”和“液质串联法”3种。在“酶联免疫吸附法”“高效液相法”检测中,由于普洱茶中茶褐素强吸附力、强着色力的特性,导致测定结果呈“假阳性”,即从不含黄曲霉毒素的样品中检出黄曲霉毒素,这也是近期部分研究和检测机构从普洱茶中检出黄曲霉毒素的原因。2017年6月,我国公布了最新版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其中明确表明“酶联免疫吸附法”不适于茶叶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在“液质串联法”检测中,普洱茶样品未检出黄曲霉毒素,但这一检测方法也存在技术要求高、成本高、检测时间长等不足。
针对相关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在茶叶检测中的不足,云南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去除茶多酚和茶色素干扰的“改良型酶联免疫吸附法”,并对相关普洱茶样品进行了“改良型酶联免疫吸附法”“液质串联法”检测,结果均为不含黄曲霉毒素。相较于“液质串联法”,“改良型酶联免疫吸附法”成本仅为其二十分之一。同时,云南农业大学也与省农业厅达成合作,在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率先建立“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及普洱茶质量安全大数据”,对全国1万份普洱茶样品进行检测,确保普洱茶质量安全。
“科学实验验证,未经过二次污染的普洱茶不含黄曲霉毒素,相反,普洱茶中的茶多酚还有抑制黄曲霉毒素的作用。”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介绍说,云南农业大学与台湾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表明,普洱茶发酵时即使加入黄曲霉菌,发酵结束后,黄曲霉菌不但不能大量繁殖反而还大幅减少,甚至检测不出。在普洱茶传统发酵和机械化半自动发酵实验中,通过对发酵茶叶微生物种类变化的全程监测,均未检测到产生黄曲霉毒素的霉菌种类生长。(记者 季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