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顺县潭江镇茶农正在采摘茶叶。 胡金辉 摄
初秋时分,沿着蜿蜒的山路进入梅州市丰顺县潭江镇,一路烟云缭绕。行至大山深处,连片的茶林沿着优美的弧线若隐若现,这是潭江世代相传的茶树。由于东与饶平县接壤,东南与潮安县凤凰镇毗邻,每到采茶时节,潮汕茶商总会到此买茶。
茶香飘过千年。虽然潭江茶叶在当地颇有名气,然而,种茶却难以茶致富。长期以来,因为缺乏深加工技术、品牌、销售渠道,茶农们只能把刚摘下来的茶青成批卖给外地的商贩,每斤茶青只能卖20元左右,“种茶是在帮别人赚钱”。
思路决定出路。近几年,潭江镇主动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等方面进行探索,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推动“三产”融合发展,走出一条茶产业的突围之路。小小茶叶正形成新的产业。
潭江水仙是梅州九大历史名茶之一
丰顺县潭江镇是种茶大镇,种茶历史可上溯至宋代,家家户户都会种茶。相关人士介绍,梅州在清代相继出现名茶产区,潭江水仙茶正是和梅县清凉山茶、大埔县西岩茶、平远县锅叾茶和南台茶、蕉岭县黄坑茶等齐名的九大历史名茶。
潭山水仙茶品质优异。相关史料记载,李光耀担任新加坡总理期间访问中国时,曾对周恩来总理谈及其先辈喜欢喝中国官溪水仙茶一事。为此,周总理派专人调查,后得知官溪水仙茶产于丰顺潭山。遂以专机将茶送到李光耀总理手上。
“潭江镇土质适宜,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得天独厚的茶产地。”潭江镇原副镇长、今年70余岁的钟奕汉介绍,潭江茶主要有白叶、水仙、蜜兰、芝兰、黄枝香、杏仁香等,统称为凤凰单丛茶,具有形美、色翠、味甘、香郁等特点。
虽然潭江茶叶在当地小有名气,然而,种茶却难致富。长期以来,因为缺乏资金、深加工技术、品牌、销售渠道,产品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不强。无论是刚摘下来的茶青,还是经过简单制作的茶叶,都只能以低价卖给潮汕商人。
“2001年,最贵的干茶叶都卖不到100元,一年折腾下来,种茶根本赚不到钱。”从1991年进入行业以来,丰顺县凤畲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钟奕亩见证了潭江茶叶的兴与衰。钟奕亩告诉记者,2003年时每斤茶青只能卖2元左右。
潭江镇镇长彭晓东也是这段时期的经历者。彭晓东告诉记者,过去,潭江茶叶“小散乱”特点明显,没有品牌,八成是由家庭手工作坊加工或农户销售鲜叶,以至于被外来商贩成批买走。长此以往,产品附加值被严重削减,潭江镇也有逐步沦为凤凰茶叶产业的生产基地之势,“农户种茶是在帮别人赚钱,让人心疼”。
如何将种植茶叶的效益放大?潭江镇委书记卢科峰认为,目前,茶产业虽然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对茶叶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潭江茶叶产业,必须按照产业化的要求,立足创新驱动,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整合利用各种资源,优化生产、加工和包装流程,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打造潭江茶叶品牌。
一场茶产业的“突围之战”在潭江镇悄然打响。
标准化种植保“质”增“量”
近几年,潭江镇不断健全茶叶生产组织模式,逐步建立茶企、合作社、茶农三方建立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机制,构建了一条良性的茶叶生产链条。随着发展思路的转变,茶叶价格一路“水涨船高”,从数十元/斤上升到数百元/斤。
“现在干茶是200元/斤,最贵的要3000元/斤。”凤坪村村民蓝永达是“80后”,之前一直在外务工。看到了希望,2014年他返乡种茶,去年种茶收入有20多万元。
凤坪村是潭江镇的核心茶叶产区,山地多、老茶园多。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钟奕亩在此注册成立丰顺县凤畲茶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做法共同投资、共同管理,实行农业产业化种植,打造梅州市少数民族凤畲香茶品牌。
近期,凤畲茶业通过了“SC食品生产许可认证”,投入300万元资金建设了12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加工厂,准备在明年春季投入使用。钟奕亩表示,茶叶加工推行自动化、连续化生产,采用统一供种、统一采购、统一工艺流程、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现代企业经营方式,保障产品的“质”和“量”。
卢科峰认为,潭江镇茶农与茶农之间、企业与茶农之间组织化程度低,茶叶经营分散,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也不强,关键是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合作关系。引进和培育高规格、强实力的龙头企业,能有效带动茶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潭江镇将建立扶持机制,培育重点龙头企业,抓好茶叶产品的质量。
在官溪村,种茶面积达2万亩,曾是“散小乱”局面。梅州市顺兴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坚持产业化发展,带动全村农户抱团从事生产,经营形势逐年上升。
“现在村民单茶产业一项收入就达到6000元以上。”该村村主任张瑞艳表示,今年,该村计划投资120万元,新增加工设备10套,提升茶叶生产加工能力。
村民看到了种茶致富的奔头,将劳作重心转向高山茶树,返乡种茶人员也越来越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潭江镇现有茶园面积近3万亩,其中老茶园2000余亩,去年茶叶(干茶)总产量约800吨,茶叶产业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
茶旅融合探路发展新径
千百年来,浩浩荡荡的韩江自北向南穿镇而过,潭江茶早已是“儿孙满堂”。天蓝山绿,树茂林丰,走进潭江镇官下村,潺潺的流水与整洁的村道交相辉映,观望连绵万亩的茶园,呼吸着清新的气息,俨然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在潭江镇,茶叶发展的气候已经形成,发展思路更加明晰,即以农产品“三品一标”为目标,从文化底蕴、包装设计、茶叶品质入手,通过标准化生产使整个茶叶向优质、安全、品牌方向发展,让潭江茶叶占领到一个更有优势的“高地”。
“按照相对集中、突出重点、适度规模、择优发展的原则,优化茶叶种植区域结构,重点围绕官溪片区打造万亩有机茶生产原料基地。”彭晓东表示,在建好现有的2.9万多亩高标准茶园的同时,逐步对4万多株珍贵的老茶树进行保护性开发,真正把茶文化底蕴挖掘出来,实行高端定制,全面打响古茶树茶乡品牌。
如何传承“名茶”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观光农业的兴起,茶文化旅游近几年异军突起。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以茶传情,建设茶歌、茶艺、采茶、制茶、品茶、购茶、茶食为一体的茶叶强镇,是潭江推进“茶旅融合”发展的探索。
“每年都会有来自潮揭汕、珠三角等地的游客前来小住几天,该村也借机大力发展新农村特色文化体验游,推动产业经济发展。”官下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兵介绍,官下村已经找准定位,依托万亩茶园,打造“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彭晓东表示,计划将现有条件较好的茶园改造成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观光茶园,融合中华传统茶文化、畲族文化进行规划和建设,再推出一批涉茶旅游项目,让游客亲身参与茗茶的采制、泡饮等活动,享受悠闲时光,实现茶业与文化、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延伸茶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