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标签带来不菲身价 辨别真伪需看水果“护照”
“张冠李戴”的“洋”水果
季夏时分,水果大量上市。除了本地水果外,进口水果也来分一杯羹。这不,在金陵路旁的一家水果店内,工作人员将眼下最好卖的几个黄心猕猴桃整齐地摆放在“进口水果”区域,每个猕猴桃上都贴上了标签。
看到有顾客走进,老板娘立马热情地招呼,“进口的,新西兰金果,很甜。”而不远处,后面堆得高高的包装箱上,却有着醒目的一排字——猕猴桃产地:陕西。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尽管价格高,但口感佳、品相好的进口水果成为了众多市民的最佳选择。这些水果真的“漂洋过海”而来吗?水果身上的小小进口标签就能保证产地吗?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进口标签随意贴
38元一斤的美国鸡心李,10元一个的澳橙,35元一盒的加拿大蓝莓……冷柜里各类进口水果琳琅满目,李女士正在人民南路附近的一家水果店挑选水果。“这家店开业不久,大多卖一些进口水果,挺信任老板的,最主要是口感确实不错,虽然贵了不少但还是会来买。”没有判断进口水果真伪的标准,品相和口感于是就成为了市民们唯一的判别方法。“老板说是进口的就是了,我们自己也看不来,而且每个水果上面都贴有标签应该问题不大。”李女士表示,一般看到水果贴了外文标签,她就觉得安心。
四个鸡心李、四个澳橙、一盒蓝莓,李女士花了110元买了进口水果,刚刚走出店门,却发现原本黏在果皮上的标签,已经在与塑料袋摩擦的过程中掉落了。摸着还有些粘性的标签,李女士开始怀疑,这些水果真的是进口吗?
其实,和李女士一样持怀疑态度的市民,还有不少。那么,这些水果是否属于进口,本报记者以顾客的身份进行了调查。“这些水果有没有入境证明啊?或者进关单号?”对于记者的询问,店家却支支吾吾说不上来。“肯定是进口的,但我们没有入境证明,因为我们也是从嘉兴、宁波等上一级批发商处进货。”这家水果店的工作人员表示。
水果身价转眼就翻倍
提供不了相关的进货凭证,是记者调查中发现的普遍现象。其中,一名曾经营水果店的市民解释了无法提供凭证的原因。“这些水果都是国产的,一般进货的时候,供应商会提供相关的商标。只要一贴,水果就能翻几倍,变成进口水果了。”
这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说的话是否属实呢?本报记者打开了某电商平台,搜索进口水果商标贴纸。果真,网上别有洞天:上万条搜索结果,仅需15元就可以买到4000张贴纸,各类水果各国产地应有尽有。
记者以买家的身份咨询店主,了解到不仅可以直接购买,还可以根据需求自己订制。这些被贴了进口“身份证”的水果,身价可以直接翻一番。看来贴着外文标签也可能是本地生产的水果,在鱼龙混杂的进口水果市场里“水分”高过水果本身。“由于水果散卖的特殊性,对于消费者来说进口与否的辨别很困难,它无法在每一个苹果上都贴上详细的进口信息,只能贴一个小标签示意。”县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与流通监管科科长汤煜红解释道,这也让不少商家钻了空子。
辨别真伪需看水果“护照”
真的没有办法辨别进口水果和本地水果吗?汤煜红告诉我们:“要看水果是不是进口有两点,一查‘护照’,二查‘产地’。”
“护照”,是指根据《进境水果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规定:进口水果必须取得质检部门签发的“检疫许可证”和输出国或地区出具的植物检疫证书。市民在购买水果时,可以要求店家出具检疫许可证或检验检疫部门签发的入境证明,哪怕商家并非一级货源,也必须拥有检疫许可证或者入境证明的复印件。
第二查“产地”,汤煜红说,并不是所有水果都可以进入中国市场,我国对进口水果有着严格的规定,在国家质检总局网站上公布的《获得检验检疫准入的新鲜水果种类及输出国家地址名录》上,可以查询相关国家向中国输送的具体水果品种。
于是,记者对着这份准入名录想要为这些从天南地北来的水果找一个“归属地”,却发现南非进口列表里没有柠檬,秘鲁进口列表里没有石榴,而标价68元一个的哥伦比亚燕窝果更是在名录中无处可寻,所以这些在名录中不存在的必然都是“假冒”的进口水果了,产地来源不得而知。
“进口水果产地张冠李戴,是一种对消费者的欺诈行为,要严格查处。”汤煜红提醒市民,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可以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切实维护自身权益,守护市场安全。(本报记者徐冬梅 实习生吴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