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25年,美国水丰技术公司研发的转基因三文鱼终于摆上餐桌。该公司8月4日宣布,他们已向加拿大顾客售出一万磅(约合4535公斤)的转基因三文鱼,每磅(约合0.45公斤)5.30美元。
“这是首个供食用的转基因动物产品上市,是里程碑式的事件。”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胡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是转基因动物育种研究与开发应用的典范,对其他转基因食用动物上市有重要借鉴意义。
转基因三文鱼营养、风味无差别
三文鱼,学名叫大西洋鲑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颇受食客欢迎。野生三文鱼曾一度濒临灭绝。200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出通告,呼吁人工水产养殖,此后大规模人工养殖开始。“目前食品消费的99%来自养殖。”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生物学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姜韬说。
姜韬说,此次上市的转基因三文鱼,营养成分、风味没有区别。“从生长周期短的特点看,转基因三文鱼口感应该更细嫩。”他说。
据了解,此次上市的转基因三文鱼生长周期从36个月缩短至18个月,而体型则是野生同类的两倍。2015年11月19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针对转基因三文鱼的声明指出,除生长速度快之外,其外观、质感,营养都没有变化,可以进行商业化生产和销售。
审核上市历经25年
胡炜介绍说,1989年,在加拿大政府财政资金资助下,加拿大学者Hew等人将绵鳚的抗冻蛋白(AFP)基因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与大鳞大马哈鱼的生长激素基因cDNA,重组后构成的全鱼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大西洋鲑中,获得转全鱼gh大西洋鲑。由于生长期缩短,降低了因寒冷低温而造成的养殖风险,转gh大西洋鲑显现出很高的商业化应用价值。
“随后,研发转gh大西洋鲑的3名学者与产业界合作成立了美国水丰技术公司,从此,由水丰技术公司而不是研发者自身开始了漫长的转gh大西洋鲑产业化历程。”胡炜说。由于缺乏可参照的转基因动物产业化安全评估管理程序与法规条例,也无转基因动物产业化的先例可循,美国FDA与美国水丰技术公司进行了长达25年的审慎评估与沟通,包括技术磋商、规则制定、开放公众评议等科学评估和法律程序。美国水丰技术公司的CEO Ron Stotish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首次销售对我们而言是非常积极的一件事,令人振奋。”
转基因鱼育种技术诞生在中国
胡炜介绍说,转基因鱼育种是一项诞生在中国的高新技术,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于1985年培育出世界首批转基因鱼,建立了转基因鱼理论模型,为世界所公认。随后培育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全鱼gh基因鲤(冠鲤),并于2000年首次系统完成冠鲤的中间试验。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还与湖南师范大学合作,通过倍间杂交研制出100%不育的三倍体吉鲤,具有完全的生态安全性。胡炜说,从技术角度而言,食用安全、生态安全、品质优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吉鲤产业化条件已经成熟。
近年来,中科院、国家农业部所属研究所以及高校的一大批科研人员,相继在草鱼、鲤鱼、半滑舌鳎等重要养殖鱼类基因组解析和功能基因组分析,重要经济性状相关基因发掘、内源基因精细编辑和外源基因高效导入以及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的多种转基因经济鱼类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和突破。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食用或作为生物反应器用于生产人类需要重要蛋白质分子的还有转基因猪、牛、羊等。”姜韬说,而科研所用的转基因动物就更多,比如小鼠、绒猴、斑马鱼等等。
据了解,转基因实验动物早已是生物医学基础研究的基本工具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