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龙陵县从事石斛枫斗加工妇女近20000多人,实现收入达2亿多元,广大农村妇女足不出户就能就业创业和脱贫致富。 范南丹 摄
仲夏时节,走进龙陵县龙山镇芒麦村蛮旦组阿昌族村民孙冬艳家小院里,只见10多个阿昌族中年妇女边加工石斛枫斗边聊家常。“我们寨子有50多名阿昌族妇女在搞枫斗加工,每人每月的收入在1500块到2500块不等。”孙冬艳面带笑容高兴地说。
近年来,龙陵县坚持以农民增收为导向,把林间石斛生态产业作为林农的一项重点脱贫攻坚产业来推进,点线精准“落针”,打出组合“针线法”,“绣”开林间石斛“扶贫花”。
描“图”布“点”
绣好“政府+协会+组织”轮廓针
针对石斛脱贫产业“基础薄弱”的难题,该县大胆先行先试,探索走“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协会推动+部门联动+共同推进”融合发展新路子,成立了石斛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县石斛协会和县农民合作社综合服务中心等工作机构,出台石斛产业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明晰了石斛产业发展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基本形成了 “政府引领发展、协会助推发展、合作社带动发展”的融合发展雏形。
对“图”放“线”
绣准“财政+金融+项目”元宝针
针对石斛脱贫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难题,全县结合实际找准短板,把“放线点”放在产业发展资金、金融信贷资金、整合项目资金扶持上。采取贴息、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对石斛龙头企业、合作社及种植农户特别是贫困种植户的扶持。2011年以来,县财政共投入石斛产业发展资金700余万元;2016年,全县从林业、人社、扶贫等部门争取贴息贷款1.2亿元,兑付贴息资金547.8万元,惠及斛农672户。
瞄“线”落“针”
绣细“质量+品牌+市场”锁链针
针对石斛脱贫产业发展“规模弱小”的难题,该县把“落针点”放在严格质量管控、强化品牌建设、延伸产业链条上。质量管控上,在全国石斛种植地首家推行石斛生产档案、质量认证和市场准入“三项制度”,规范种植申请备案、产品质量检测检验等制度,实现从产地选择、种植加工到流通销售的全过程监管。品牌建设上,先后获得“龙陵紫皮石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注册了“品斛”“极斛”等品牌,开发了石斛枫斗、石斛精片、石斛酒等6个系列数十种产品。延伸产业条上,大力支持企业、合作社通过开设实体经营店、网络营销、媒体营销等方式开拓市场。
缝“针”走“线”
绣长“研发+培训+标准”立体针
针对石斛脱贫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难题,该县把“走线点”放在“科技研发+技术培训+标准创建”三位一体上。走好科技研发主线,成立县石斛研究所,与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石斛种植科技成果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获国家认证专利29项。走好技术培训主线,在全县10个乡镇配备石斛技术推广员,整合项目培训资金2000余万元,累计培训2.4万人次,获得国家中药材枫斗加工技术资格证书1354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421人。走好标准创建主线,2009年10月,龙陵县制定的“云南省紫皮石斛地方标准”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实施;2011年7月,云南省紫皮石斛“齿瓣石斛”药材质量标准被正式收入《云南省中药材标准》。(郁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