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食品企业质量控制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出口食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美国作为全球排名第二的食品进口大国,是我国食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但我国输美食品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污秽与腐败”,是我国输美食品遭遇通报、退货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我国遭FDA通报的出口不合格食品有350余批次,其中通报不合格原因为“污秽或腐败”的多达90批,约占被通报总数的25.7%,涉及的产品主要有水产鱼虾类、蔬菜制品、干坚果类、食用菌类等非深加工食品。输美食品因“污秽和腐败”频遭通报,将给我国输美食品企业带来一系列影响,包括增加管理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检测费用等。出口食品被通报,不仅会导致退运销毁等损失,且进口国将会公布通报,使产品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进销渠道受潜在风险影响。
FDA新规修订需关注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是一个致力于保护、促进和提高国民健康的政府卫生管制的监控机构,其它许多国家也都通过寻求和接收FDA的帮助来促进并监控其本国产品的安全。2011年1月4日,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其中“食品的行政扣留”一节中,FDA对原来行政扣留的标准进行了修订,将“有可靠证据或信息显示,货物出现对人类或动物造成严重健康影响甚至导致死亡的威胁”,修改为“有令人信服的理由,货物被掺杂或错误标识”。由于扣留标准不明确,主观性较强,下达行政扣留的指令取决于FDA官员或者资质雇员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主观意志,一定程度上增加了FDA执法的随意性。FDA官员有权对疑似“污秽或腐败”的食品实施自动扣留而不需要出具任何检测证明,增大了我国食品在对美出口贸易中的风险。
不合格原因需重视
据了解,造成食品感官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食品原料在预煮或杀菌时造成表面的破坏导致鱼肉等食品感官松散或颜色不佳;二是食品中出现可疑的非原料杂质;三是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包装破损、冷链不足”等原因导致产品感官上产生不良气味。这些原因都会给FDA检查人员造成疑似原料变质和不新鲜的感觉。但实际上,相关企业对部分退运水产制品重新检测后发现组胺并未超标。出现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美国FDA检验检疫经费有限,为减少其运营成本,又要达到控制进口食品安全的目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减少检测项目,采取感官检验的办法;二是由于“污秽和腐败”属于感官判定的范畴,主要依靠人为现场主观来进行判定,标准和检测方法无法详细量化;三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造成了对产品感官评价的差异。
检企联合共解难题
我国输美食品频遭FDA通报,使我国出口食品企业处于被动地位,面对困难,相关出口食品企业和检验检疫部门需共同努力,一起解决难题。第一、企业应认真学习美国FSMA法规及其配套法规的实施情况及生效情况,严格按照美国的安全卫生要求进行加工生产,尽量选择质地优良、新鲜度好的原材料进行加工;第二、企业可选择与通关能力强的进口商合作,尽量要求客户和FDA官员沟通产品的感官检验要求,新客户、新产品尽量少出口;第三、选择合理的贸易港口,尽量避开通报风险较高的口岸,减少因“污秽和腐败”而被通报的机率;第四、检验检疫部门应为相关企业提供专业政策支持和法规解读方面的帮助,及时从通报中查找潜在风险,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和信息交流,合力减少此类通报退货,避免对我国输美食品行业整体形象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