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至25日,新化县田坪镇举办首届擂茶文化节,14支擂茶工艺参演队参加角逐,吸引众多观众参与互动,盛况空前,品擂茶、话茶情、说茶趣一时成为了当地的一段佳话。
田坪镇钟灵毓秀,山川秀美,有古香古色、亭亭玉立的龙潭风雨桥,碧波荡漾、水绿如玉的油溪河小山峡,悬崖陡峭、雄伟壮观的建军石壁,暮鼓晨钟、香烟袅袅的天台寺,曲径通幽、洞中有洞的美女洞、福宝洞,旅游资源丰富。田坪镇举办擂茶文化节,旨在传承和发扬擂茶文化的品牌潜力,将擂茶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激活乡村旅游新动能,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特色小镇。
擂茶文化源远流长
新化田坪盛产擂茶,尤以与安化梅城、清塘等镇毗邻的刘家冲、大坝塘、邹家桥、麻水塘等村居为盛。田坪擂茶始于汉、盛于明清、传于当代。擂茶文化与梅山文化一脉相承,相互融合,其古拙质朴的文化元素,随时代迁徙而又颇具新意,是梅山饮食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
据传,明代永乐年间,由于久旱无雨,粮田失收,官府却继续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在田坪镇万龙村境内有一鄢氏头人鄢世聪率族人奋起反抗,抵制官府,拒粮拒税。引来官府派大量军队前来镇压,鄢氏族人只好带着擂钵、擂棒和花生、芝麻、黄豆等杂粮逃至境内香炉山易家洞内,用洞中的山泉水,打擂茶充饥度日,至官府退兵,族人一个不少,故当地族人把擂茶称为“救命茶”。当地还有乾隆游香炉山、擂茶治病等众多传说,老百姓说起擂茶故事仍是津津乐道。
擂茶见异时代变迁。改革开放之前,擂茶是饱肚子的主食。而现在,擂茶更多的是一种休闲饮料。擂茶除了生津止渴、清热防暑、健胃养脾等功效外,更多的是融入了一种亲切文化情怀。
擂茶是好客之道
在田坪,民间有“无擂茶不成客”的谚语。田坪茶饮有煎茶与擂茶之别,用开水冲煮茶叶曰之煎茶,用花生、生姜、芝麻等杂粮研磨成糊状后冲之开水曰之擂茶。在万龙村一带,有商贾客人路过,到农家喝茶,主人必问是喝煎茶还是喝擂茶。如果客人要喝擂茶,主人就会放下农活家务,专门为客人制作一擂钵可口的擂茶,以示敬意。
喝擂茶是当地最普遍的饮食文化之一。每年酷暑时节,有女主人在家的人家每天都要打擂茶。吃擂茶往往见者有份,越吃人越多,客人吃了一碗又一碗,主人添满这碗舀那碗,欢声笑语,彼此间感情得以充分交流,其盛情好客,可见一斑。
擂茶制作颇多讲究
擂者,研磨也。擂茶,就是把茶叶、芝麻、花生等原料放进擂钵里研磨后冲开水喝的养生茶饮。
制作擂茶的工艺并不复杂,但制作出色香味俱全的擂茶还是需要功夫的。
擂茶的用具是擂棍和擂钵。磨擂茶的擂棍很有讲究,一般取材于胡椒树、油茶树、香樟树等可食杂木,磨出来的调料清香四溢,同时也保证的食品的安全无害。擂钵乃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而形成细牙的特制陶盆,呈倒圆台状。擂茶的基本原料有茶叶、米、芝麻、黄豆、胡椒、花生、细盐、生姜等。
米、芝麻、黄豆、花生这些基本原料是要先炒熟的,火候把握得好,炒出来的原料香脆、酥松,选择好品质的食材,加上日积月累的制作心得,才能做得出一碗爽口的擂茶。看似相同的一碗擂茶,其食材、加工水平的不同,口味有天壤之别,形似而神不似,细微之处可见真章。
喝擂茶,配上地道的农家小吃,是当地擂茶文化的一大特色。田坪擂茶除了在茶水里放上嫩玉米、豌豆等食物外,摆在桌上的有炒花生、瓜子、红薯干,还有酸黄瓜、酸辣椒、酸四季豆、酸黄姜、酸萝卜等坛子菜,各种特色小吃足有几十种。如用做小吃的红薯干,就有多种不同的制作方法,有块状的、有条状的,有蒸的、有炒的、有油炸的,从红薯到成型的红薯干,要经过十多道工艺,各具特色,风味不一。
喝田坪擂茶,还有摆“碟子”的习惯。逢节庆或来了重要客人,一般都要摆上九只“碟子”,有花生、红薯片、南瓜子、葵瓜子、麻花……都是一些自家制作、开胃可口的绿色食品。
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田坪擂茶以其浓厚的文化渊源、精湛的制作工艺、大众的美食口感、广泛的社会认同,成为田坪乡村文化旅游的一个魅力因子,助力当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