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到菜市场买菜就像逛超市,我喜欢来!”家住在海口金贸文华农贸市场附近的郑女士说。
小菜场,大民生。近年来,海口市“软硬兼施”,着力补齐农贸市场等公共设施短板,提升城市文明和品质,折射出城市治理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解决民生痛点农贸市场“改头换面”
走进海口市金贸文华农贸市场,清爽干净的市场环境让人眼前一亮。
市民郑女士说,现在的农贸市场整洁有序,旮旯角落里再也闻不到污水臭味,也看不到烂菜、烟头等垃圾,活禽鱼类区不再满地羽毛、鱼鳞、血渍,摊主明码标价,不敢缺斤少两。
然而,就在一两年前,海口多数农贸市场没有这般光鲜。“穿皮鞋的不敢踏进来”,海口市商务局局长林道坚说,由于历史原因,海口市区农贸市场属于私人所有,原有市场设施陈旧破烂,环境脏乱差。
2015年底,海口按照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标准,通过政府补贴企业参与的方式,从“表”到“里”对全市42家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经过9个月的集中整治改造,全市农贸市场面貌一新,新增面积约3万平方米,相当于新增10家农贸市场面积,增加辐射人口35万。
改造好的市场地面干净清爽,功能分区清晰,水产、熟食、鲜肉、蔬菜、禽肉等摊位设置有序,活禽区独立设在市场交易区外。市场外面各种车辆停放有序,小摊贩占道经营现象不复存在,配有无障碍设施的卫生间干净整洁,垃圾站及时压缩密封运来的垃圾,不再有扑鼻臭味……
环境卫生改善了,食品安全更为重要。海口要求每个农贸市场设立农产品快速检测室,每天对豆角、生菜等6个蔬菜品种进行农药残留必检,其他品种进行抽检。熟食区不仅全玻璃封闭,还配备紫外线消毒灯设备。
破解管理困局 “病历卡”联合问诊
“农贸市场就是个小社会,管理部门涉及商务、食药监、工商、环卫等。过去部门之间各管各的,十个大盖帽的往往管不好一个戴草帽的。”海口市美兰区副区长邓剑雄说。
为破解这一难题,海口创新“1+1+N”联动管理模式,即市商务局作为行业牵头部门,各区政府作为辖区责任主体,区工商、质监、食药监、城管、环卫、街道办等行政部门共同参与管理,联合考评及专项督查相结合,实现日常监管常态化。
海口给每个市场建立了“病历卡”。记者在汇鑫、港丰等农贸市场的“病历卡”上看到,载录“市场内发现烟头,现场整改”、“垃圾桶未加盖,现场整改”、“熟食区售货员未佩戴口罩,现场整改”等信息表明联合监管的成效。
这份以市场基本信息公示、食品安全、活禽售卖、市场公厕、建设与管理等要素为主要内容的问题检查和整改清单,由商务部门牵头带领各区其他相关部门人员每日巡查汇总,实行问题排查台账化动态管理,限时整改,反复复查跟踪督办。
“这种联合执法的方式,有利于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海口市美兰区食品药品监督局副局长官伟明说,以往食药部门对市场上蔬菜的抽检比较随意,市场上经常出现有激素的无根豆芽,现在联合执法后,形成固定的抽检机制,市场上无根豆芽基本消失。2016年以来,仅查处“无根豆芽”案件1宗。
“这是加强和改善农贸市场管理的有益探索,从一侧面反映了海口城市治理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礼祥说。
加强信息化建设 “智慧农贸”呼之欲出
“支付成功!”市民张女士买完菜,扫了下摊主苏大姐手机上的二维码,输入密码,对方手机就显示已经收到17。3元转账。整个过程方便快捷,省去现金找零的麻烦。
海口对农贸市场进行第二轮升级改造——打造“智慧农贸”,即运用科技手段,采集交易数据,通过“一云多端”智慧系统,将远程视频全覆盖监控、电子化结算、肉菜追溯体系建设等融入农贸市场绣花式精细化管理。目前已在金贸文华、海玻、沿江三、琼山东门等四家农贸市场成功试点。
支付成功后,市民通过扫描打印凭条上的二维码,即可获得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质量安全追溯链条,实现每棵青菜、每块肉都有一张“身份证”。
专家认为,“智慧农贸”既方便购物消费,又提升市场管理水平。同时,作为农产品流通渠道改造的组成部分,可通过优化、改造农产品流通渠道和流通方式,建立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信息管理体系,最终解决食物安全问题。
“我们给所有农贸市场设计了一个统一的LOGO,挂在每个市场的大门上,这符合海口作为旅游城市的文化特征。”林道坚表示,海口还将延伸农贸市场购物、观赏等服务功能,力争将全市农贸市场打造成为游客了解海口文化习俗、风土民情的“新名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