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食品  烟台  奶粉  保健品  海产品  周黑  黑窝点  黑作坊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食品资讯 » 正文

食糖糕点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19  来源:法治周末

法治周末记者 代秀辉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一直是公众普遍关切的问题。


半年前,法治周末记者曾统计了2016年全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国家食药总局”)食品安全的抽检情况(详见《法治周末》2016年12月20日,“食品抽检黑榜面面观”报道)。


2016年数据显示,婴幼儿奶粉专项抽检,“黑榜常客”仍然普遍;酒类行业,保健酒下药未曾绝迹,甜蜜素问题亦隐现;而蜂蜜行业,氯霉素依旧是顽疾。


那么,过去半年间,又有哪些企业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被监管部门点名通报,哪些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过去半年的新状况?


由此,法治周末记者再次梳理了国家食药总局在2017年1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公布的28类食品的食品抽检公告(不包含各地方食药管理局的抽检活动)。


这28类食品包括食糖、淀粉及淀粉制品、酒类、婴幼儿奶粉专项抽检和乳制品、水果制品、蜂产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等。


统计数据结果显示,2017年上半年,国家食药总局共计针对28类食品14323批次样品进行了抽检;其中,不合格产品共计115批次,占总抽检样品的0.8%。


数据同时显示,食糖、水果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糕点正成为食品安全新隐患地带;蜂产品和酒类仍存在甜蜜素或氯霉素恶疾难消;可喜的则是,作为监管重点的婴幼儿奶粉,“黑榜常客”已然消失,问题趋少。


食糖和糕点频现食品安全问题


那么,28类食品各自表现如何?


可喜的是,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28类食品中共计有9类在国家食药总局发布的23份抽检公告中表现均合格。这9类食品分别为速冻食品、罐头、粮食加工品、糖果制品、冷冻饮品、蛋制品、豆制品、特殊膳食、食用农产品。


此外,其他19类食品在国家食药总局的抽检中或多或少的被查出存在不合格产品。


如果我们简单地将抽检样品总不合格率0.8%作为对比的一个标准线,那么共计有7类食品的不合格率(即该类食品不合格产品批次除以该类食品抽检总批次)超过了该标准线。


这7类食品分别为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不合格率为1.03%)、食糖(不合格率为6.32%)、水果制品(不合格率为2.61%)、糕点(不合格率为1.93%)、蔬菜食品(不合格率为1.6%)、水产制品(不合格率为1.76%)、淀粉及淀粉制品(不合格率为5.33%)。


显而易见的是,在这7类食品中,食糖的不合格率最高,其次则为淀粉及淀粉制品。


统计数据显示,在2017年上半年,国家食药总局共计抽检食糖190批次,其中12批次产品存在不合格;此外,淀粉及淀粉制品共计抽检169批次,其中9批次产品存在不合格。


事实上,如果我们对比28类食品中不合格产品批次数量,那么食糖的不合格批次同样居于首位。


统计数据显示,不合格产品批次数量排在前3名的食品类别分别是食糖和糕点(不合格产品均为12批次)、水果制品(不合格产品为11批次)、淀粉及淀粉制品和水产制品(不合格产品均为9批次)。


那么,这些食品安全问题集中的食品类别,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


国家食药总局公告显示,食糖的主要问题为蔗糖分检出值、还原糖分检出值、色值检出值、不溶于水杂质检出值等不符合国家标准。此外,更有4批次食糖检出二氧化硫检出值超标。


不过,糕点抽检出的问题更多。


法治周末记者梳理发现,在不合格的12批次糕点中,共有4批次产品过氧化值检出值超标、1批次产品防腐剂超标、4批次产品菌落总数超标、3批次产品大肠杆菌超标。


需要一提的是,浙江野娇娇商贸有限公司委托杭州思味王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纯绿豆糕,菌落总数超标高达165.7倍;更有杭州千岛湖野娇娇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黑芝麻薄片大肠杆菌超标高达152.3倍。


此外,淀粉及淀粉制品主要存在问题为铅残留量、霉菌、大肠杆菌等检出值超标。这其中铅残留量问题最为集中,9批次不合格淀粉及淀粉制品中共有5批次产品存在铅残留量超标问题。


婴幼儿奶粉:日趋改善,“黑榜常客”渐消


婴幼儿奶粉一直是监管部门的监管重点。自2016年开始,国家食药总局针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专项监督抽检活动从季度抽检转变为月度抽检。


时间进入2017年上半年。仅从抽检结果来看,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婴幼儿奶粉食品安全问题正在进一步得到改善。


首先,婴幼儿奶粉专项抽检的不合格率在下降。


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国家食药总局在2016年曾累计对2639批次婴幼儿奶粉样品进行了抽检,共有15家乳品企业涉29批次产品不合格,产品不合格率为1.1%;这其中,2016年1月至5月,共计对1047批次样品进行抽检,14批次产品不合格,产品不合格率为1.34%。


2017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月至5月,国家食药总局共计抽检婴幼儿奶粉样品1101批次,其中8批次产品存在不合格问题,不合格率为0.73%。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17年上半年的不合格率无论是较上年同期还是2016年全年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此外,上榜企业数量和乳企黑榜常客亦在减少。


法治周末记者曾在对2016年全年婴幼儿专项抽检的梳理中发现,抽检黑榜中依然不乏“常客”身影;这其中,15家上榜企业中共计有9家企业曾两次以上被国家食药总局点名,比例高达60%。


然而,在2017年上半年,这样的情况已然在减少。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8批次不合格产品分别来源于5家乳品企业,即新疆石河子花园乳业有限公司(2批次不合格)、湖南展辉食品有限公司(1批次不合格)、黑龙江托普康儿乳业有限公司(3批次不合格)、黑龙江农垦英博华威乳业有限公司(1批次不合格)、恒信乐健(厦门)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批次不合格)。


5家企业中,只有两家企业曾两次以上被国家食药总局点过名。即黑龙江农垦英博华威乳业有限公司曾在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三年上过抽检黑榜;恒信乐健(厦门)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2016年12月上榜一次。


此外,婴幼儿奶粉的专项抽检项目主要分为两类,即是否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是否符合产品包装标识标签标准。


数据结果显示,2017年上半年多数抽检样品为不符合产品包装标识标签标准;即涉事的8批次婴幼儿奶粉中,只有两批次是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他6批次均为不符合产品包装标识标签标准。


蜂产品、酒类:甜蜜素、氯霉素恶疾仍在


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酒类行业,保健酒下药未曾绝迹,甜蜜素问题亦隐现;而蜂蜜行业,氯霉素顽疾难除。


甜蜜素,化学名称为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是一种无营养甜味剂,有致癌、致畸、损害肾功能等副作用;甜蜜素过量会危害人体的肝脏及神经系统,对代谢排毒能力较弱的老人、孕妇、小孩危害更为明显。而根据相关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白酒产品标准规定,白酒中不允许添加甜味剂。


而2002年农业部颁布193号令《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明确规定包括氯霉素在内的多种药物实行“禁用”在食品动物身上。


数据显示,2016年曾有47家酒企被国家食药总局点名,这其中有11家酒企是因为违规添加甜蜜素而上的黑榜;此外,2016年国家食药总局共计通报12家蜂蜜企业14批次产品不合格,其中8家上榜均源自于氯霉素。


那么,进入到2017年上半年,情况又是怎样?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国家食药总局共计抽检970批次酒类样品,6家企业6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率为0.62%。


这6家酒企为亳州市皖品酒厂、安徽金满院酒业有限公司、重庆市江津酒厂(集团)有限公司、宁城安达情酒业有限公司、内蒙古铁木真酒业有限责任公司、长沙市浏阳河酒业有限公司。


这其中,除了3批次酒类产品酒精度检出值不符合国家标准;此外,长沙市浏阳河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浏阳河红色经典(七年陈酿)氰化物检出值高出标准33.5倍;重庆市江津酒厂(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金江津酒检出不得检出的纽甜;安徽金满院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原浆酒(十年原浆)则检出甜蜜素。


在蜂产品行业,统计数据显示共计抽检259批次蜂产品样品,不合格批次为两批次,不合格率为0.77%。这其中,武汉市葆春蜂王浆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西西果蜂蜜,嗜渗酵母计数检出值超标7倍;浙江江山健康蜂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雪蜜(苕子蜜)检出氯霉素。


由此,可以看出酒类行业违规添加甜蜜素问题和蜂产品行业氯霉素顽疾依然存在;不过,问题出现的频次正在下降。(作者:法治周末记者 代秀辉)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