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净水会不会导致人体钙流失?易燃烧的面条安全吗?紫菜是塑料做的吗……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传播载体成了食品谣言的重灾区,食品谣言一次次被升级再造,改头换面后又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引起广泛关注。在6日举办的2017中国食品辟谣论坛暨中国食品谣言智能预警处理平台上线仪式上,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副主任周展科透露,去年,全国各级网络举报机构共受理举报4080万件,其中谣言类举报12.2万件。
周展科表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安全法》及相关法规已经正式实施,在治理网络谣言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为构建良好网络秩序提供了保障。
如今,网络谣言的盛行已成为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的顽疾,食品谣言不仅严重影响消费信心,干扰政府监管,也使整个行业面临难以挽回的损失。“面对食品谣言,所有企业都应当积极行动,主动承担自身责任。”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认为,针对泛滥的食品谣言,企业必须增进内功,扎实做好食品安全的本分工作。据了解,伊利通过建立贯穿于全产业链的全球质量管理体系,并对其持续升级,不断夯实品质基础。
同时,要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这也是让知识跑在谣言前面的有效方法之一。张轶鹏表示,科学知识是抵御食品谣言的利器,企业要及时发声、敢于发声,通过定期开展科普活动,提升公众辨识谣言的能力,并及时向消费者传递正确的信息,击破谣言,以正视听。“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有效遏制食品谣言的传播,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张轶鹏说。
值得关注的是,在网络社交媒体环境下,食品谣言传播逐渐呈现碎片化、煽情化、故事化和放射性的特征。而由于网络环境特殊,更是加剧了防控谣言传播的复杂性。那么,如何更有效率地防治网络谣言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学研究室主任孟威认为,治理网络谣言,强化社交媒体传播中的主体责任至关重要。
孟威说,一方面,社交平台机构需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不能以牺牲真实、诚信和公共利益为代价来获取利益,更不能迎合某种社会心态、趣味和市场需求而做虚假信息的始作俑者或推波助澜者,吸引和引导公众增强共识和力量;另一方面,专业新闻媒体作为社交平台主体的重要力量,要秉持职业精神,不为了抢速度博眼球而放松对真实性的要求,要真实、真诚、务实的做网民的小秘书、好帮手,解疑释惑。此外,广大网民也要建立自觉、自立的意识,提高道德责任自律意识和网络素养,做到不跟风、不迷信、不盲从、不炒作,增强抵御谣言的免疫力,形成理性入网和文明传播的良好习惯。
“今天上线的中国食品谣言智能预警处理系统,将为广大网民提供一个便捷、权威的谣言查询及科普平台,同时随着这一平台功能的完善,将实现全网监测、及时报警和联合处置,将为广大企业提供一套处理谣言的快捷解决方案。”新华网董事、常务副总裁魏紫川透露,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今后将继续开展多项辟谣和科普活动,与相关政府部门、媒体同行、企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消费诚信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