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第八届“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是继5月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后,“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
据悉,本届论坛是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的一项重要活动,主题为“食品安全,国际共治”,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中联部“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联盟联合举办。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在论坛上表示,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只有在全球的范围内统一标准、统一质量,才能够保障食品安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食品进出口国之一,食品供应链的国际化驱使各国政府必须通过国际合作来保障食品安全。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合作平台中的互联、互通、促进贸易便利的措施,把握国际市场农产品消费的升级趋势,推动标准化进程,促进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国际合作,共同建立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运营体系,更好的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
“近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在食品安全和农业领域的合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商务部积极促进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鼓励农业和食品企业走出去、引进来,与沿线国家企业开展农业合作。”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透露,2016年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额已超过430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总额23.6%。中国还加大对沿线发展中国家的援贫力度,实施农业减贫等民生援助项目。在挽救民众生命、缓解食品短缺和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食品安全发展与“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在农产品安全领域的共治共享。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副局长李元平说,当前,我国食品的国际贸易从以出口为主向进口为主转变。加强国际合作,对保障食品安全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质检总局承近年来建立和完善了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分类管理、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强食品安全国际合作交流,有力保障了中国进口和出口农产品食品安全,同时积极与“一带一路”国家在风险预警、应急处置、产品追溯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孙咸泽指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食品生产企业有将近50万家,食品流通企业有800万家,餐饮服务企业有240多万家。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着体量大、食性复杂、水资源和耕地资源不足等别国没有的挑战。因此需要在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生产道路。食品安全的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农业发展与食品安全密不可分。食药监总局通过加强食用农产品监管建设,大力开展专项治理等措施,加快形成监管执法机制,逐步牢固建立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之间的监管和链条,尤其是在过去的一年重点整治违禁超限使用农兽药和食品添加剂的问题,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全国蔬菜、畜禽和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检测的合格率始终稳定在96%以上,今年上半年合格率达到97.6%。”农业部总畜牧师马爱国表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隐患仍然存在。如种植业农药残留超标、养殖业非法添加、产地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在个别产品、地域和环节上还比较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绿色生产、品牌创建和依法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论坛上,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国家质检总局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在“一路一带”国际合作进程中,将加强务实合作,共同促进国际和区域经济贸易和人民友谊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