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中国奶业协会编写的《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数据报告》白皮书在南京发布。这是首部通过大数据分析,展示1995年以来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进展成果的报告,首次以中国乳业白皮书的形式向社会发布。翔实的数据反映了20年来我国奶牛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由此促使原料奶质量明显提高,为加工业提供了优质奶源,促进了乳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张沅介绍,《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数据报告》是利用中国奶业协会积累20余年的数据,从奶牛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青年公牛后裔测定、体型外貌鉴定和遗传评估五个方面,充分反映我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特别是2008年农业部颁布《全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2008-2020)》后,奶牛品种登记和生产性能测定等基础工作不断加强,种牛遗传评估方法持续改进,奶牛整体生产性能提高,高产牛群比重增加,原料奶质量水平大幅提升。
张沅介绍,该报告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奶牛数据中心。该中心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乳业专业数据处理中心。截至2016年底,该中心收集了公牛后裔测定数量达到25.9万条,利用“中国奶牛性能指数(CPI)”,对种公牛进行遗传评估,验证公牛数量从最初2007年的56头增加到近2000头。奶牛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2016年,全国奶牛品种总登记量累计达到127万头,参加生产性能测定的中国荷斯坦牛突破100万头,从1995年到2016年参测牛的测定日平均单产由21.5千克增加到28.1千克;产奶量提高了2吨,达到了8.5吨,且体细胞数在20年间每年均呈下降趋势,从60万个/毫升降低到30万个/毫升以下,乳脂肪达到3.83%,乳蛋白达到3.30%。2016年度,该中心对参测奶牛场平均305天的产奶量和体细胞数进行排名,其中产奶量10吨以上的有79个,排在前100名奶牛体细胞数在18万个/毫升以下,反映了这些牛群的高产性能和良好的健康体质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