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至2017年5月期间,国家及各地方食药监局的抽检数据共计通报了180起问题辣条,共195批次,涉及131家生产商,生产地涉及河南、湖南、安徽、新疆等15个地区。
6月16日清晨,北京市朝阳区某超市的货架前,店主丁莉(化名)像往常一样将货架上的已售出辣条产品一一补齐。
“几乎每天都要进行补充,货架上大概一半会被卖掉,有二三十包左右吧。”丁莉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丁莉的超市位于一所艺术区的租赁公寓楼下,而她的客户多为附近的艺术工作者和公寓楼内的上班族。
“住的多是年轻人,基本上‘方便面+火腿肠+辣条’是他们夜宵的普遍选择。所以这类产品卖的也快,基本上每周我都要进一次货。”丁莉介绍,为此她将这类食品单独摆了一面货架,便于消费者挑选。
事实上,丁莉的小超市只是辣条消费火热的终端一角。
多位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透露,近年来辣条行业发展迅速,产值逐年上升,利润更是高达50%;与此同时,伴随着“容我吃包辣条压压惊”等网络段子的兴起亦让辣条这一休闲食品晋升为“网红”。
“由于廉价且口感好,更有童年记忆因素,辣条类产品一度深受80后、90后以及当下00后的喜爱。”食品专家朱丹蓬对法治周末记者说,“但这种廉价面制品的背后存在着的却是无统一标准之下,行业无序野蛮生长的现状以及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
销售额高达510亿元利润过半
所谓辣条,在行业内其实还有一个更为正式的名字,即调味面制品。此外,在南方地区亦有湘式挤压糕点之称。
辣条主要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加入水、盐、糖、天然色素等和面,经过膨化机高温挤压膨化,再加油、辣椒、麻椒、防腐剂等调味料或添加剂而制成。
那么,就是这样一款由面粉而衍生出的产品到底有多火?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提供给法治周末记者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拥有调味面制品食品生产企业580家;2016年,全国年总产值330亿元,市场销售额510亿元。
“510亿元”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或许,我们可以做一下有意思的简单对比: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为457亿元,辣条产业超出其53亿元。
此外,辣条行业增速亦是迅猛。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数据显示,2009年调味面制品行业的生产总值为100多亿元,销售额为170多亿元。这意味着,八年之间,辣条行业的生产总值增长230%,销售额增长200%。
巨大的市场和高增长的行业之下,隐藏着的是高暴利的盈利空间。
“由于原料便宜,辣条的销售价格亦比较廉价。”朱丹蓬透露,“但在这种低价格中,依然隐藏着巨大的利润空间。”
事实确如朱丹蓬所言。
以丁莉超市内销售的卫龙素食经典大面筋(102克)和方师傅嘴不停(118克)两款辣条类产品为例,丁莉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前者售价每包3元,后者售价每包4元。
法治周末记者登录阿里巴巴采购网查询批发价了解到,卫龙素食经典大面筋(102克)批发价在1.38元至1.7元之间(批发越多,价格越低);方师傅嘴不停(118克)批发价在1.7元至2.5元之间。
至此,如果以批发价最低价计算,卫龙素食经典大面筋(102克)的利润率高达54%,方师傅嘴不停(118克)利润高达57.5%。
高利润之下,自然引来不少企业参与逐利。
河南省是辣条生产加工的一个主要基地。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该省辣条生产企业有236家,年总产值225亿元,年销售额320亿元;行业规模企业达40家,如“卫龙”“君仔”“佳龙”“津津友味”“琼宇”“笑笑”“麦动”“麦小呆”等。
“我主要向北京各大批发市场出货,有时候自己这里都会缺货,卖得很快的。”从事辣条类产品经销的靳女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屡上抽检黑榜
可是,朱丹蓬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就是这样一款廉价暴利的休闲食品,却依然摆脱不了食品安全的阴影。
法治周末记者通过梳理监管部门公告信息及媒体报道发现,近年来围绕辣条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负面报道频出,而辣条也因食品安全问题屡上监管部门的黑榜。
河南省与湖南省是目前辣条行业的主要生产基地。法治周末记者统计梳理了2017年以来,两省对辣条产品的抽检情况。
今年2月,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152批次不合格食品的通告(湘食药监通告〔2017〕第2号)。该通告显示,涉及6批次辣条产品存在食品安全问题;这其中涉及3批次检出菌落总数超标,两批次违规添加糖精钠两胭脂红和日落黄,1批霉菌超标。
无独有偶。
同一月,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河南食药监局)发布的2017年第8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的通告显示,涉及27批次辣条产品不合格、存在食品安全隐患。这包括,两批次存在甜蜜素超标;两批次霉菌超标,其中汩罗市华星食品厂生产的辣呼呼(香辣棒)(湘式挤压糕点)超标高达12倍;此外,23批次辣条产品存在菌落总数超标,其中合肥市玉龙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北京青年(调味面制食品)菌落总数超标高达49倍。
与此同时,河南食药监局发布的2017年第6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的通告亦显示,至少涉及11批次辣条产品存在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原因均为菌落总数超标。
实际上,这还只是辣条食品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
据《新京报》盘点报道,2015年至2017年5月期间,国家及各地方食药监局的抽检数据共计通报了180起问题辣条,共195批次,涉及131家生产商,生产地涉及河南、湖南、安徽、新疆等15个地区。
“在大家的印象里,辣条普遍公认为属于垃圾食品。一方面它有500多亿元的销售盘子,另一方面则是多以青少年儿童为主要消费对象。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这一产业频频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那是很让人后怕的。”对于辣条行业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朱丹蓬说,“因此,如何更好的促进这一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打架”的地方标准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辣条产品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背后,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我国在辣条的生产、检测等方面依然存在国家统一标准的缺失。
公开资料显示,发源于湖南省平江县的辣条在2000年年初得到了爆发式的发展,并迅速形成了“南湖南,北河南”的格局。
有数据显示,2000年河南的辣条企业一度达到4000家;但当时这些企业几乎全部是家庭作坊式小厂房,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同时由于监管部门分工不统一,亦导致监管缺失。
业内人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在2006年以前,辣条行业并无技术标准;2007年以后,全国各省根据各自地域状况,才陆续发布了不同的地方标准。
例如,2007年,湖南省出台了地方标准《湘味面粉熟食》(DB43/352-2007);随后,2009年修订出台了《湘味熟食挤压面粉熟食》(DB43/160.8-2009),2012年又更名为《湘式挤压糕点》(DBS43/002-2012)。
同一年,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原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会同河南省食品有关专家和标准起草单位共同制定了河南省辣条行业的地方标准,即河南省调味面制品地方标准(DB41/T 515-2007)。
然而,伴随着辣条行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便捷的跨省渠道流通,这样各自为政的局面,却为辣条行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惑,甚至出现了地方标准相互“打架”的情况。
例如,GB 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没有对辣条在生产中的添加剂给出明确的定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按照安徽、宁夏的地方标准,辣条不得添加甜蜜素;而按照湖南、河南的地方标准,辣条是允许限量添加甜蜜素的。
此外,湖南、河南的地方标准亦不同。河南省针对辣条行业的名称为“调味面制品”,湖南省称为“湘式挤压糕点”,名称的相异,添加剂使用的种类以及用量都有所差别,这不仅仅导致了异地企业发展的困难,同时也因没有统一标准的监管,导致市场的混乱,行业得不到认可,统一管理没有依据。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地方检测标准的不一,很多产品异地销售得不到认可,因为不符合当地的地方标准或者GB2760中对类别的定义,最终的局面是整个辣条行业的发展严重受到制约。”来自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给法治周末记者的一份《2017年调味面制品行业报告》显示。
亟待建立国家统一标准
“辣条行业发展至今,500多亿元的市场亟待由国家统一的标准来规范。”朱丹蓬说。
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国家层面最新的相关文件是2015年5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出台的《关于严格加强调味面制品等休闲食品的监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明确,根据调味面制品的产品特点和工艺要求,决定将辣条纳入“方便食品”实施许可,作为单独单元,生产许可证内容为“方便食品(调味面制品)”;同时已经制定地方标准的,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卫生计生部门,予以完善或修订;没有地方标准的,尽快推动制定地方标准。
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根据该文件的要求,各省已经在陆续修订或出台相关地方标准。
例如,2017年4月17日,重庆市发布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调味面制品》(DBS 50/028—2017)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该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自2017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而它的前身则为《风味挤压糕点》。
但是,该《通知》的发布亦为辣条行业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原因则是方便食品所用添加剂种类不能满足生产所需。可喜的是,法治周末记者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了解到,郑州市平江商会在河南省食药局的指导下正在积极寻求通过添加剂扩项申报解决这一问题。
与此同时,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目前围绕调味面制品行业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也正在进行中。
2016年11月15日,国家食药总局提出调味面制品行业国家标准立项,由河南省口岸食品检验检测所、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安徽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重庆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牵头,郑州市平江商会参与,计划一年零两个月制定好行业国家标准。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目前标准立项工作正在征询企业意见和建议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