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保健品  海产品  黑作坊  周黑  烟台  黑窝点  奶粉  小龙虾  食品  葡萄酒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食品资讯 » 正文

连接科研院校与优秀企业将跨国高端人才培养进行到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01  来源:中华网

中荷奶业发展中心三位跨国博士生采访实记


今年2月初,农业部印发《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在意见的六大重点任务中,将“推进创新驱动,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列为了第三大重点。对于中国奶业来说,创新驱动、奶业科技支撑能力的增强离不开高端人才的培养。


由中国农业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以下简称“瓦大”)以及荷兰皇家菲仕兰公司三方于2013年底发起成立的中荷奶业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连接着两所全球顶尖农业大学教育和科研的力量以及世界一流乳制品企业的先进实践。在这个中荷两国的跨国交流平台上,为中国奶业培养专业型人才一直是排在第一位的要务。经过3年多的发展,中心已在中国累计培养了近400位奶牛养殖及牧场管理专业人员,其中超过100位获得了“奶牛信号学注册培训师”资格。而在高端人才培养方面,目前已有近十位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通过中心的资助进入瓦大攻读博士学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期,我们电话采访了其中三位优秀博士生代表张春月、路海博和杨与争,试图通过与他们的深度交谈,为中国奶业高端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可借鉴之处。


在专家化的人才培养氛围里“专注地做研究”


张春月是2014年第一批被中心选拔去瓦大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主要科研课题是超高温灭菌乳稳定性的研究。这项研究有助于在延长奶制品保质期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使得偏远地区的人们也能喝到品质优良的牛奶,可以说是针对中国国情的一项极为实用的研究。


她说,“在荷兰,学校会把每一位博士生都当作一位真正的专家来对待。念到博士学位的人都会以‘家’来自称,如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食品科学家等。”为了培养专家型人才,学校在前期实验计划、为研究人员组织跨学科交流和提供配套服务等方面尽可能创造最有利的人才培养氛围,让每一位研究人员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研究本身。


在瓦大,第一年入学的博士生会把前半年时间全部用在写实验计划上。这样的准备并不是闭门造车,这份实验计划不仅要通过同行的评审,而且参与同一项目的其他人员也需要一起深入探讨,明确接下来四年要做的事情。在各方完全确认课题的研究意义之后,整个课题组才会分工并开始各自的研究。这就使得每一个科研项目都经过了严格的前期论证,尽可能保证科研课题的实用价值。


同时,在博士生阶段,很多科研课题都是跨学科的。另外一名已经在荷兰学习了一年多的博士生杨与争,她的研究课题是牛奶真实性和掺假评估,主要是对奶业链全程做掺假脆弱性的测评,以重点分析其中较为薄弱的环节。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找到奶业链中的掺假脆弱点,确保乳品企业和牧场不会因此遭受经济和声誉的损失,也保证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可以说,这项研究对于重建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奶业的信心是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的。


由于是跨学科的研究项目,需要整合不同学科的技能并顺利运用到自己的课题中去,每一个新学科的知识都是摆在杨与争面前的一个难题。在瓦大,这种跨学科项目并不鲜见,一方面导师会根据每次面临的问题进行专业和耐心的指导,例如提出一些非常新奇的想法,鼓励学生自主创新,敢于且乐于付诸实践;另一方面,学校为学生提供各国留学生的学习交流平台、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平台。因此,在瓦大,科研形式是较为多元化的,不会让研究人员觉得单调乏味。杨与争表示,“我这一年半里学习最大的收获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研究项目的整体把握及进度控制。”在这里,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提升。


此外,另一名同样就读一年多的博士生路海博还补充了一个体会。在瓦大,学校为科研所提供的设施、设备和条件非常完备,设立有秘书、试验员、技术员等专职服务人员,提供配套的服务,力求让研究人员不需要把注意力、精力分配到其他事情上,而是专心地学习、专心地做科研,顺利且高效地完成科研任务。路海博的科研课题是揭示乳蛋白合成的遗传背景,并探索其在奶牛育种中的应用。该研究旨在破解牛奶中乳蛋白合成的调控基因,以期从遗传水平上获得乳蛋白含量更高、乳蛋白组成更适宜人体消化吸收的原奶。


综上所述,从三位中心资助的博士生不约而同的感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严格的前期论证、各种跨学科交流活动和完备的配套服务,瓦大为了培养科研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其考虑和设置是非常全面而细致的。专心、专注、专业,才能出专才!


在产学研黄金三角模式下“接地气地做研究”


作为一个包容、开放、合作、共享的平台,中心成立三年来,先后吸纳了奶业链中奶牛育种、饲料加工、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奶业金融支持、奶业科技创新等重要环节的合作伙伴,成功串联起中国和荷兰两国的政府资源、顶尖的科研资源和优秀的企业资源,践行荷兰著名的产学研黄金三角模式。


顾名思义,在这一模式下,科研、教育和生产不再是单一的社会分工,政府、院校及企业通过合作,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产业发展。据了解,由于政府正在逐渐降低对科研院校的学术经费支持,瓦大约有30%的经费源自政府的直接给予,而更多经费的筹措,需要寻求与企业或来自欧盟及其他国家资助项目的合作,通过设立专门孵化基金或产学研结合项目基金来提供帮助。


在中心所连接的两家科研院校与8家优秀企业中,双向的互动极为频繁:一方面,科研院校主动寻找适合的企业开展专项合作,得到企业的资金支持或同企业联合申请孵化基金;另一方面,企业的创新研发问题也会主动来找科研院校进行合作。可以说,企业的加入,使得科研院校的课题项目不再只是旨在出论文的纯学术研究;而加入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研发,也使得科研院校的研究方向更加具有社会效应和实用性。


以三位博士生的学习经历为例,瓦大博士生的研究项目都会与企业直接对接,所采取的是雇员制的学习形式,学生和老师之间则更像是同事关系。这三位博士生的研究项目都来自荷兰皇家菲仕兰公司的资助,因此,他们每半年或一年需要向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进行研究进展的汇报。在此过程中,不仅研究人员有机会直接接触到企业高层,更多了解到科研课题与市场连接的实际问题及意义,而且企业会提供牛奶样品、设备、数据还有资金来支持研究人员的进一步实验。这对于整个项目的进程帮助极大。


对此,杨与争、路海博均表示,“这种将科研和企业需求直接结合起来的模式,既能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学习到企业中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规范,还能借助优秀企业的资源,更好地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而促进奶业产业的进步。”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