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星巴克走出了自己的节奏。
7月31日,星巴克发布了2024财年第三季度(截至2024年6月30日)财务报告,净收入、门店交易量、整体经营利润率三大关键指标实现环比增长。其全球市场净收入为91.14亿美元;在中国市场,星巴克净收入为7.338亿美元(约为人民币53亿元),环比增长5%。
财报公布后,星巴克盘后股价一度上涨近5%。这意味着,在经济增速放缓、茶饮行业高度“内卷”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对星巴克的内核稳定和高质量发展给出了积极反应。
进入超900个县级市场
门店投资回报期低于两年
进入2024年,消费市场复杂且多元。在充满挑战、谨慎消费的环境里,星巴克仍保持住了开店节奏和利润表现。
星巴克全球首席执行官纳思瀚表示,第三季度,星巴克门店交易量、周销售额和整体经营利润率等指标环比均进一步提升。“星巴克中国星享俱乐部会员同比增长160万,活跃会员达到创纪录的2200万。”
一边巩固忠诚客户,一边拓展新的消费群。财报显示,星巴克中国2024财年第三季度末门店总数达到7306家,新增门店213家,同比增长13%。
值得注意的是,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实现了“有质量的下沉”。2024年4月—6月,星巴克中国新进入38个县级市场,新店继续保持一流的回报和盈利能力。星巴克首席财务官Rachel Ruggeri称,新店为业务带来了巨大增量,目前门店第一年的投资回报率高达70%,现金利润率平均超过30%,投资回报期低于2年。星巴克在中国覆盖了超900个县域以上城市。
按照目前的开店节奏,本财年星巴克新开门店数将创新高。
纳思瀚表示:“在过去的25年里,我们杰出的中国团队建立了不同凡响的本地业务。我们通过星巴克和星巴克臻选品牌引领高端咖啡行业的市场增长,积累了独一无二的品牌资产。接下来,我们将放眼未来,专注于咖啡市场的长期稳健发展。”
构建价值新锚点
寻求与众不同的增长模式
咖啡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对此,纳思瀚坦言:“过去一年,行业发生了史无前例的门店扩张和大规模的价格战,甚至不惜以牺牲同店销售和盈利能力为代价。这对市场环境造成了显著的改变。”
而“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价格战真的就是唯一答案吗?有业内人士表示,“内卷”很痛苦,应对“内卷”有两条路——要么你拼命“卷”,成为“卷王之王”,最后活得还不错;要么你就真正跨过那道“卷”,实现产业升级,就没有人能再跟你“卷”。
道理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很难。不想打价格战的星巴克,在价值战上为自己树立起了坚实的护城河。
高端定位以及品牌价值是星巴克的第一条护城河。当下的各类咖啡茶饮品牌虽然层出不穷,但深耕中国25年的星巴克,其高端咖啡的品牌形象已经刻在了消费者心中。
“与行业中的其他品牌相比,星巴克中国寻求的是与众不同的增长模式。”星巴克中国联席首席执行官刘文娟表示,“我们保持高度克制,避免价格战。我们将继续专注于由星巴克开创并持续引领的高端咖啡市场,寻求高质量、可盈利、可持续的增长。”
加深差异化服务,是星巴克的第二条护城河。据悉,星巴克中国第三季度共推出17款全新饮品,果咖、酒咖、气泡咖均有涉猎,与QQ、迪士尼推出多款联名产品,构建起与Z世代顾客的产品链接。此外,星巴克中国还升级了会员体系,增设“钻星会员”等级,丰富“星星”兑换机制;与希尔顿集团达成创新合作伙伴关系,消费者可通过旗下App等渠道,加入对方的会员体系。
不局限于短期挑战
继续在中国长期投资
“第三空间”是星巴克的第三条护城河。向第三空间寻找卖点,星巴克的盈利之道从来都不仅仅是咖啡。
用一杯高品质的咖啡,星巴克与顾客、社区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结。
例如,今年6月,一家全新的星巴克非遗概念店正式开业。坐落在苏州仁恒仓街,毗邻相门城墙,这家新店通过和10多位艺术家、非遗匠人的合作,将全国各地的非遗技艺和苏州本地非遗文化大胆碰撞,是迄今为止星巴克中国非遗文化和技艺融合展现最多的第三空间。
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在武汉的百年里份建筑保元里,星巴克也以咖啡文化碰撞波普艺术,焕新历史建筑,并携手青年艺术家,打造一场融合人文与潮流艺术的沉浸式体验。
星巴克还通过一杯杯无声咖啡,一次次手语“对话”,将平等、融合、多元的星巴克体验在“天使伙伴”与顾客之间传递。今年6月,华中首家星巴克手语门店在武汉正式揭幕,这也是星巴克中国的第18家手语门店。在星巴克手语门店,失去听力不再是沟通障碍,门店采用特殊的点单系统,帮助天使伙伴与顾客顺畅交流。
“放眼未来,我们专注于咖啡市场的长期稳健发展,并始终围绕三项原则建立星巴克的中国业务:卓越的顾客体验源于卓越的伙伴体验;独一无二的咖啡体验和对高质量的坚持始终如一;丰富多彩的门店将持续服务本地社区,致敬中国文化和传统。”纳思瀚表示,“即使在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中,也始终坚持这三项原则和高端定位。”
难怪大家说:“流水的茶饮品牌,铁打的星巴克。”作为中国市场高端咖啡的开创者,星巴克的目光并不局限于短期挑战,而是关注下一个25年,“巨大的长期机遇”属于有信心和有实力的探索者。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信息披露内容以公司公告为准。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本文转载自每日经济新闻,文: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