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食品  烟台  奶粉  保健品  海产品  周黑  黑窝点  黑作坊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食天地 » 餐饮管理 » 正文

超40个项目遍地开花,市场上产品却不多见 威士忌“国产时代”何时到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5-15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核心提示:经过连续快节奏的忙碌, 五一 假期,长海(化名)准备和外地来上海的朋友喝两杯,但晚餐地点附近没有酒吧,经常在家微醺的长海提议在附近超市买材料,自己调。于是,两......

经过连续快节奏的忙碌,“五一”假期,长海(化名)准备和外地来上海的朋友喝两杯,但晚餐地点附近没有酒吧,经常在家微醺的长海提议在附近超市买材料,自己调。于是,两人在便利店买了100ml装的百龄坛(苏格兰威士忌品牌),一分为二倒进加了冰块的杯子中,再倒入些果汁。两人就这样喝着一共花了30多元的自调威士忌,在上海街头city walk,从静安寺走到淮海中路。

同长海一样,在夜场文化的熏陶之下,不少年轻人爱上洋酒带来的微醺感,威士忌也更受青睐。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丛森 摄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威士忌专业委员会今年3月发布的《2023中国威士忌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中酒协报告”),2023年,中国威士忌市场规模达55亿元。10余年间,中国威士忌市场规模增长了4.2倍。

过去,威士忌一直被认为是“洋酒”的代表,但目前,已有众多国产威士忌项目落地,不少白酒巨头纷纷入局。4月下旬,郎酒峨眉山高桥威士忌产区正式开工,项目总投资超过30亿元。

作为威士忌“发烧友”,长海也关注到了这个消息。但让他疑惑的是,近年来,国产威士忌虽然项目众多,但价格、渠道、产品、品牌这些能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因素,没有一个出现在他的视野中。

实际上,威士忌和白酒都属于长周期产业,消费者培育、市场铺垫和品牌推广等环节至关重要。

《每日经济新闻·将进酒》记者多方采访发现,当前中国威士忌市场仍以进口为主,国产威士忌市场空间十分有限,能进入传统威士忌经销渠道的产品更稀少。即便各方已关注到这一蓝海市场,但赛道骤然拥挤,竞争对手多、缺乏品牌力等,都是摆在国产威士忌面前的问题。

巨头纷纷入局、项目“遍地开花” 产业进入爆发期?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城中之城》,被网友戏称为一场“酒类展销会”。铁盖茅台、高端葡萄酒、韩国烧酒、口粮啤酒……在众多酒类中,剧中人物赵行长喝掉价值10000美元的“天价威士忌”被热议。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进口威士忌便已批量进入中国市场,但不为外界熟悉的是,目前国内已有众多威士忌项目上马。

最近,白酒巨头郎酒的威士忌项目开工。

“努力做到打造建设世界级的威士忌酒庄。”4月26日一早,在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的致辞后,峨眉山高桥威士忌项目正式开工。天气晴朗时,从项目所在地可以看到峨眉山的金顶。据介绍,项目用地700余亩,总投资不低于30亿元,设计年总产能1万吨原酒分3期实现,2026年首期年产3000吨原酒投产,2030年全部建成使用。

为建设项目,汪俊林透露:“我们已经去了国外很多地方都看过了,下个月我们公司团队还要去英国、法国考察。”

2022年,郎酒便成立了威士忌工作筹备组,并前往各地考察选址。去年4月,郎酒旗下峨眉山高桥威士忌酒业有限公司成立。

即使是郎酒内部,也一直对威士忌项目颇为保密。郎酒相关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将进酒》记者,公司对入局威士忌事项十分严谨,他也是直到项目开工前夕才了解相关安排。

设计年总产能1万吨原酒,郎酒的“胃口”并不小,要知道,2022年全年,国内威士忌容量也才5.5万吨左右。而在这背后,则是郎酒在内的酒业巨头们看到了威士忌正成为蓝海市场。

中酒协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威士忌市场规模达55亿元,增幅10%。

与此同时,国产威士忌的时代已经到来。中酒协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国产威士忌生产经营活动的具有法人资格单位(企业)达到了42家,同比增幅为75%。其中不乏洋河股份、古井集团、燕京集团、青岛啤酒、郎酒、北京一轻等酒业大佬,也包含汤臣倍健等业外资本。

不仅如此,保乐力加、帝亚吉欧等洋酒巨头早已在国内建厂,加入了这场市场争夺战。

第四届消博会上的保乐力加展台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丛森 摄

记者注意到,国产威士忌项目已全面开花,共42个项目分布在全国各地,包括北京、安徽、福建、浙江、四川等10余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从项目分布看,云南6个、浙江6个、福建5个,排名靠前。

据统计,截至2023年,主要国产威士忌品牌已超过80个,项目总产能规划达到25万吨,同比增长25%,是当前市场容量的5倍左右。

图片来源:《2023中国威士忌行业发展报告》

福建大芹威士忌酒业在国内拥有多个项目,公司董事长叶振波十分熟悉国产威士忌的发展情况。

“随着80后、90后甚至00后成为酒水消费主力军,他们对饮酒场景的需求更为丰富,饮酒的口味呈现多元化、时尚化,所以威士忌满足了新生消费者的需求,这也是各大酒业巨头布局国产威士忌的原因之一。”叶振波说,“对生活品质有较高追求的人,威士忌将会成为(他们)酒水消费的主要趋势之一。”

叶振波称,当前,威士忌在福建销售规模在10亿元左右。“国际酒业巨头布局中国、威士忌酿造本土化、威士忌品质提升加速等因素,加快了中国威士忌生产及消费规模,中国威士忌产业已经进入全新的时代。”

产业B面:产品难觅+市场空间有限 赛道变拥堵了?

作为普通上班族,长海每周喝三四次威士忌的频次相对较高,多在酒吧、商超消费。“我其实蛮早就听到有国产威士忌品牌,但一直都没有看到过,也不会主动去搜索。线上的电商没有铺量,线下的很多商超也看不到。”

今年“五一”期间,在成都市成华区一1919门店,《每日经济新闻·将进酒》记者发现,该门店销售的威士忌有五六种,其中有日本威士忌,但没有国产品牌。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周欢 摄

某大型酒类连锁企业人士也表示,公司基本没有销售国产威士忌,目前主要卖国外知名品牌或一些日本威士忌。

长海的感受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都直指产业上游正进入爆发期的国产威士忌产业的另一面——终端产品难觅。背后,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者认知不强、国产品牌知名度不高、主营产品种类较少等。

中国酒业协会威士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元月向《每日经济新闻·将进酒》记者表示:“当前国产威士忌产品太少;年份太短,大部分还需要时间陈酿;还有很多出口;尚未在传统渠道销售。”

首先是上市产品少的问题。

叶振波表示,大芹威士忌创始人吴松柏从2007年便开始筹划建设威士忌酒厂,直到2020年以大芹单一麦芽威士忌品牌开始在福建市场投放销售,单品数量达25个,且每年都推出新产品。

而除大芹外,国内大多酒厂基本是近几年才投产,有些产品还没上市。如保乐力加峨眉山项目也是在投产快三年后,才在今年推出了第一款国产威士忌产品。

古越龙山董秘办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威士忌产品需要一定的储存时间,截至今年4月初,公司威士忌产品仍处于大桶存储状态,距离小包装产品大规模上市还有一定时间。

其次,也是最核心的,便是消费者对国产威士忌认知不高的问题。中国威士忌55亿元的市场规模中,近九成市场被进口产品占据。

上述1919店员也坦言:“大家可能还是比较喜欢海外的牌子。”

麦卡伦威士忌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丛森 摄

成都市酒吧协会副秘书长王安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将进酒》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成都酒吧威士忌的消费群体还是着眼于进口产品,国产威士忌销量未能反超这些传统品牌。”

生产、消费端刚刚起步,国产威士忌消费认知还未形成,品牌端没有足够的资金与产品快速上量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对此,天佑德酒相关人士亦表示,酒是需要长期观察和调整的,然后才能大力推广,目前很多(国产威士忌)都处在起步阶段。

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各方看好国产威士忌并付诸行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国产威士忌市场规模仍然较小。同时,在一众国内外产业巨头纷纷涌入的情况下,国产威士忌的生产量已经来到5万吨,这一体量已经大于当前中国威士忌市场3万吨的进口量。

在下游消费认知不高、上游产能拥堵、市场空间有限的背景下,未来,随着更多入局者的加入以及更多项目投产,由此带来的赛道竞争加剧,甚至产能过剩等风险,都是摆在国产威士忌面前的重要课题。

产业未来:塑造品牌是当务之急

“我没有意识去找它(国产威士忌),即便想找也是很费劲的事,这也背离了我想轻松喝一杯的初衷。”大量项目投产,最终是要卖给长海这样的爱好者,国产威士忌绕不开的也是最为核心的,便是加强品牌建设与消费者认知。

品牌是企业最为核心的资产之一,是能够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关键因素,对于酒类企业更是如此。

在《每日经济新闻·将进酒》记者近期的调研采访中,不少采访对象都提到了日本威士忌。

“有一个段子,很久以前你喝日威,说明你很有个性。10年前你喝日威说明很有品位,现在你还在喝日威,说明你很有钱。”上述天佑德酒人士说。

公开数据显示,日本威士忌2022年市场规模达54.6亿美元,排名全球第四,这一规模大概是中国威士忌市场规模的7倍。威士忌在日本成功复刻,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并形成了“山崎”“白州”“响”“麒麟”等动辄数千元人民币一瓶的高端威士忌产品,这与其品牌影响力密不可分。

国产威士忌正在起步,需要在加强消费者品牌认知方面下功夫。而除了常规的酒吧、零售等线下渠道铺货外,在销售端,结合当前互联网业态是现在业内普遍采取的新手段。

王安祺告诉记者:“酒吧能有一些稳定的销量,国产威士忌要进入酒吧渠道还是要结合互联网的形态,采取一些新的手段,吸引消费者通过互联网了解产品,比如品鉴活动,引领消费者去线下消费,逐渐养成消费习惯,这样才能长久运转。”

业内诸如天佑德、大芹、香格里拉、吉斯波尔等,都在进行线上渠道推广布局。

同样,也有酒厂跳出传统的酒类销售模式,实行差异化的线下布局,希望以此实现消费者培育和推广。

郎酒旗下峨眉山高桥威士忌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杨表示:“高桥项目是一个集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包括麦芽威士忌蒸馏厂、商业美食小镇、顶级精品酒店群等设施为一体的工业、旅游融合项目。”

叶振波介绍,目前在建的大芹威士忌酒厂将通过工业旅游传播威士忌文化等,加上现有的南昆山云顶温泉威士忌酒店,未来也将与广东大芹威士忌酒厂进行联动,承担部分威士忌文化和主题传播等功能。

另一方面,在实现品牌力建设后,参照日本威士忌的发展路径,业内人士也提出,国产威士忌同样可以出口,这样也能有效解决产能释放带来的压力。

“威士忌的消费需要长期培育;威士忌是国际流通产品,出口也是一个主要方向;威士忌需要长时间的积淀,不能只看眼前的市场空间。”元月总结道。

长期来看,国际国内酒业巨头密集加入战局,已经形成明确的信号。可烈酒本就是长周期产业,作为舶来品,国产威士忌产业链的技术发展水平仍需提升,产品线也还需要时间进行丰富。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数千年前古人总结的至理名言,在如今的国产威士忌产业上依然适用。

(记者黄海对此文亦有贡献)

 本文转载自每日经济新闻,每经记者:熊嘉楠  周欢   

 
 
[ 美食天地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美食天地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