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在全国开店3家,闭店68家。
昔日,在火锅赛道曾创下最高4700亿港元市值的“顶流”海底捞,近年来,竟从餐餐排队数百号的盛况,走向了先后闭店数百家的无奈。
人们不禁要问,海底捞怎么了?
图片来源:品牌官方微博
300家后,闭店仍在继续
提起海底捞“闭店潮”,大家不难想到,早在2021年底其便推出“啄木鸟计划”,采取关停部分门店、推进和打磨门店管理体系、重建和加强职能部门以及强调企业文化、完善员工培训等举措,以减少结构性的亏损,重新出发。
在该计划的实施下,品牌闭店约300家。
跨入2022年,关店潮还在继续。
有数据显示,海底捞在今年上半年(截止至6月中旬)有68家店连续30天未能营业。
关闭的68家门店中,深圳占了8家,北京和郑州这两个主战场分别关闭4家,杭州和中山分别关了3家,其余城市关闭1—2家不等。
这其中,有些是因为疫情防控常态化而区域性暂停堂食,还有些门店则在地图上显示为长时间的“暂停营业”“该地点的服务状态可能变化”。
记者注意到,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海底捞火锅(金峰城店)目前正处于关店状态,其线上的外送服务也同步显示“暂停营业”。
据商家在地图网站发布的通知表示,该店铺于2022年4月29日—2022年7月28日暂停营业。但记者咨询海底捞客服了解到,该门店已决定撤出闭店,此外,海底捞方面也表示,近段时间,该品牌确有部分门店有营业布局的调整。
是放弃,还是自救?
闭店之举是放弃,还是自救?
2021年2月,海底捞在港交所创下了85.75港元每股的历史新高,市值一度高达470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003.9亿元)。
然而,2021年上半年还盈利9400万元的海底捞,却在2021年全年亏损了38亿至45亿元。这个亏损,相当于2018年到2020年三年的利润。
有分析人士认为,亏损的部分原因是受疫情的影响,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正是疯狂拓店。
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因为“为了拓店而拓店”,导致很多新店的选址和规划存在问题。甚至出现一公里之内有三家海底捞、老店新店相互内卷等状况。
正因如此,海底捞选择第一波自救——闭店。
目前来看,海底捞的“啄木鸟计划”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虽然部分门店被关停,但是海底捞人员的数量依然保持着稳定,据官方数据显示,截止至2021年12月31日海底捞共有员工数量146584人。
不仅积极闭店,海底捞还以多种方法,尝试在日益严峻的环境下积极自救。
2021年开始,海底捞加大频次,不断推出新品,曾上新限定沙棘火锅,并联合蚂蚁森林推出“吃一锅,种一棵”活动,数据显示,仅半年时间已累计捐赠沙棘树80余万棵。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部分门店在暂停堂食期间,选择卖蔬菜水果、卖调味品、卖盒饭、卖早餐套餐等;并持续发力预制菜,以多元手段积极自救。
近日,餐饮股板块领涨港股,截至今日(6月27日)收盘,海底捞股价上涨9.34%,现报17.56港元,仅为最高时的20.4%。
本文转载自美食导报,记者:林芷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