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全国掀起了一阵开咖啡馆的热潮。一直到现在,还不断有人想要进入这个行业。
中国咖啡行业每年都在增长,可是竞争也愈发激烈。很多人怀揣梦想而来,血本无归离开。
现在到底还适不适合开一个咖啡馆?这篇文章从3点来分析。
01 第一要素:客流从哪里来
大城市的主要消费力通常集中在商圈、写字楼、景区、等地方,所以这些地方也是所有大品牌都去争夺的地方。
我们以北京为例,在去年和前年瑞幸咖啡疯狂拓展时,曾经出现过“500米内开出2家瑞幸咖啡、1家星巴克”的密度。瑞幸加上星巴克,几乎已经覆盖了北京99%以上的商圈和写字楼。
而在一些位置不好的、偏远的写字楼或商圈里,还有针对大品牌入驻免租、补贴装修费的说法。
目前中小咖啡品牌,在客流争夺的路线上主要分为两种:
1、 网红路线
北京有很多通过互联网路线运营成功的品牌,例如:BerryBeans、大小咖啡、日坛咖啡、Postpos、Tiffany蓝等等,无一例外的都是运用了互联网的传播原则。
这种做法,本质上很像是自媒体运营公司。IP建设得好,店面流量就好,IP运营得不好,就很难有初始流量来激活店面的生意。
2、 渠道+点位
在没有巨头品牌或者“网红力”的加持的情况下,选址就几乎决定了店的命运。
小的咖啡品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机会争夺大厦或园区学校内的场地资源。
如果大楼或园区较为封闭,则更不会是大品牌首选位置,这就就像大池子里圈了一块地,这块地里面只有你这个大鱼,或有几个差不多大小鱼,没有某一个能“碾压”你的物种。
而在这些位置开店也有一些限制条件,包括产品类别、装修布置、甚至单价,都有可能受到一定限制。在这样的点位开店,运营、推广、吸粉、活动、更新、一个不能少做。
别说酒香不怕箱子深,坚持就有回头客。就看是你先等到回头客,还是先等到房租涨价,亦或者再来一个瑞幸。
02 第二要素:咖啡馆的产品到底是什么
咖啡厅的产品是什么?是咖啡吗?
是,但不仅仅是。
首先,开咖啡馆,要不要卖餐?其次,你可以去了解了解身边的人,有多少人只是为了咖啡而去咖啡馆的?有多少是为了社交,或者办公?
值得思考的是,人们来到咖啡馆,根本的消费动机究竟是什么?
比如,咖啡馆在国内一直都带有一种浪漫小资时尚的文化气息,在很多人心中,咖啡馆是一个可以拍照、打卡、凸显品味的场所。
那问题来了,只做好咖啡够不够?只做好装修够不够?只做好餐够不够?就算都做好了,服务团队、供应链的稳定性怎么确保好用稳定?
等你把这一切都弄好了之后,对面的某某连锁,可能又更新了一遍菜单,分分钟告诉你什么叫“你还没学会我就迭代了” 的餐饮模式。
归根结底,哪怕只开一家咖啡馆,也要当做一个品牌去运营——找到自己独特的影响力原型。
我们用什么更新迭代的频率,去和市场上其他品牌做区分?要让选择你的用户,都觉着自己是独特的、超有品位的。
03 第三要素:用什么样心态开店
我们不讲玄学,但放宽眼光去看这个市场,我们能看到,那些看上去活得很好的咖啡馆,到底挣不挣钱?如果开一家咖啡厅每年赔15万,有没有人愿意开?
其实,这个行业有很多每年赔15万,还在继续开店的老板。
他们为什么开店?根据我的了解,其中一部分是因为这些老板本身就有其他生意,他们长期需要一个谈事、展示的地方;一部分真的就是喜欢,愿意干。
那么,要是真的就想通过自己喜欢的咖啡馆发家致富的,是不是就没办法了?也不是。
中国的咖啡市场是实打实地在增长,如果要在这个行业里发展,就应该思考如何结合自己的优势,在这个产业里去创造价值。
比如,写代码的去看下这个行业能用软件解决的问题,会做广告的做一个好的IP或平台,会画画的用咖啡作图吸引流量。
你擅长的结合你想干的,看看一起能创造什么样的价值,用可控不变的投入,去博一个可能性更大的生意。
不一定非要开一个店,才能安放灵魂、实现愿望。 当我们进入行业获得收益了之后,可以再利用自己积累的资源和流量去开店。
结语
总是有人问,现在入局,还能不能开出一家美好又赚钱的咖啡馆?
结合本文的观点,无非是要在开店前想明白3个问题:
第一,客流是谁,他们从哪里来;
第二,产品是什么,人们进店消费的理由是什么;
第三,你最擅长的事,怎样和咖啡结合起来。
想清楚优势与模式,所有的生意都值得重新再做一遍,咖啡馆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