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一路走高,表现强势,盘中一度大涨近11%,最新市值144亿港元。
不同于“火锅一哥”海底捞的跌跌不休,近期处处被压着一头的呷哺呷哺仿佛开了挂,无视整个餐饮板块的低迷,本月来已累涨超50%!分化极为显著。
仔细分析起来,呷哺呷哺此轮的上涨,离不开业绩支撑。
呷哺呷哺2020年H1业绩符合预期,凑凑表现吸睛
8月底,呷哺呷哺发布了2020年中期报告,整体表现较符合预期。亮眼的数据主要在于,呷哺呷哺公布了旗下凑凑的部分经营数据——凑凑19年上半年的整体翻台率,高达4.1次/天,这在整个餐饮行业中较为领先。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惨重,集团收入同比下降 29.1%,但凑凑及调味料逆势增长,表现亮眼。20H1 公司收入仅19.2 亿元,呷哺呷哺营收同比下滑44%,但凑凑收入同比增长21.3%至5.93亿元,主要由于门店数从19H1的61间增至20H1的 107 间。此外,公司期内调味品业务销售额同比增 133.3%至5700万元,新开拓终端超15000 家,预计全年突破 5 万家,未来发展空间比较大。
此外公司餐厅的整体恢复情况较好,其中湊湊餐厅上半年整体翻台率已恢复至同期约70%,呷哺餐厅的整体翻台率已恢复至同期的约75%。
业绩向好,股价也自然水涨船高。自8月底公布中期报告以来,呷哺呷哺就开启了快速上涨通道。
与海底捞市值相差近18倍!呷哺呷哺被低估了吗?
呷哺呷哺目前市值约144亿港元,静态市盈率为45倍,而一哥海底捞约为2750亿港元,静态市盈率为107倍,这巨大的差异,不禁让投资者疑虑,呷哺呷哺是否被低估了?
中信建投近期的一份研报从凑凑单店模型的拆分入手,对湊湊品牌、呷哺呷哺以及火锅另一大龙头企业海底捞的单店模型进行预测和详细拆分,并进行对比,发现:
从对比情况看,湊湊餐厅成熟单店的经营效率已稳定优质,作为传统大火锅赛道产品,其翻台率已接近另一龙头品牌海底捞。在各项成本占营收比的结构上,整体有一定稳定性和相似性。
湊湊食材在行业内较为优质,占营收比也相对行业平均水平更高。在员工成本领域,由于后续管理和激励制度会进一步升级,包括管理体系扁平化、员工待遇与利润也有望实现深度的关联,预计湊湊及呷哺餐厅的员工成本也或有一定的提升。
同时,较为重要的单店净利率以及投资回收周期上,湊湊基本已达到行业较为领先的水平,这也保障了其充足的竞争力和扩张力。
目前湊湊单店投资回收期预计约16个月,且仍存在培育改善空间。收支平衡周期在3个月以内,受益公司较为成熟的供应链体系。租金成本占比随着门店规模的快速扩张,迎来明显的下降,目前预计普遍在6-7%左右,且未来仍有进一步下降空间。
中信建投总体预测,湊湊单店层面的净利率水平约为15%左右,在行业内较为领先,且随着单店年营收等继续培育增长,预计仍存在上行空间。总体湊湊单店模型较为优质和成熟,经历市场检验后,有望继续支撑未来湊湊开店和扩张逻辑,带来公司业绩的释放。
最后,中信建投主要基于以下原因,认为呷哺呷哺被低估:
(1)公司处餐饮最优赛道,且具备龙头属性;
(2)公司副品牌湊湊成长潜力大,扩张逻辑较强;
(3)火锅目前宽赛道,可容纳的头部玩家相对多,公司在前端供应链和门店管理上都较后续品牌有一定优势;
(4)对比资本市场餐饮企业在扩张期的估值情况,公司的龙头地位、规模以及扩张属性,明显被低估;
(5)当前处公司发展拐点期。
此外,兴业证券同样认为凑凑、调味料维持亮眼增速,呷哺呷哺有望迎业绩+估值双击。其主要观点如下:
疫情导致公司上半年客流量和经营情况下降,但公司费用成本控制相对得当,内部管理持续优化:自 19H2 人才盘点后,公司进一步精确选址系统+优化考核+强化产业链布局+快速拓展零售渠道等。
从成效看,一方面,华中华东地区呷哺呷哺同店已止跌回升,走出泥潭;另一方面,凑凑及调味料期内已为公司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截止 8 月,凑凑同店已基本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表现亮眼。
兴业证券看好 1、公司优化管理后呷哺呷哺经营的企稳,2、凑凑优质的单店模型、扩张增速及空间,3、公司在控制上游的同时对产品组合进行升级、如奶茶等高毛利产品发力,呷哺有望维持稳中有升、行业领先的毛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