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好多人给贾国龙功夫菜打差评,我决定写写我的看法。
1、太超前的东西,都萌发于边缘
看到好多人去“贾国龙功夫菜”打卡体验,我就觉得事情不妙了。
贾国龙功夫菜就不应该开设门店体验,直接在2000个门店群里搞销售,或者走特定高端渠道。
为什么呢?
因为功夫菜太超前了。
贾国龙功夫菜没有厨房,没有锅、灶,只有位于餐厅中间的明档加热区,透明操作台是负责加热半成品食盒的。
所有菜品都是半成品,放在店内保鲜柜内,顾客下单以后,再拿出进行加热上桌。
这和消费者体验是违背的。
消费者在餐厅就餐,追求的就是烟火气。但是,功夫菜展示的过程,都是赤裸裸的吃盒饭的强烈体验。
再加上客单价高……你说,消费者不打差评说啥!
功夫菜开个体验店,这是自己给自己找差评啊。
这是典型的没有困难,创造困难。
事实上,那些优秀的产品,那些具有颠覆性的产品,都是先从边缘做起来的,并不是一开始就站在舞台中央,任人点评的。
所以,我认为,功夫菜不适合一开始就开门店,更不适合让消费者体验。否则,就会爆发持续的差评,并且影响潜在的消费者。
其实,现在已经有苗头吐槽。多个评论已经在抱怨,功夫菜就是“在店里吃外卖”。“人均百元外卖,这是在割韭菜啊!”
这很开怕。
当初,都说黄太吉不好吃(我始终认为,产品并没有那么差劲)。但是,在持续遭遇差评时,黄太吉的上策,应该是在外地放加盟,做出规模之后,再来教育市场。
你再看很多小品牌,往往是做大之后,用规模赢得了市场认同。
2,跳不同的坑,犯同样的错
西贝尝试了多个项目,都不太成功。
这种不太成功,不是不挣钱,而是撑不起西贝10万+的梦想。
有意思的是,我通过对比发现,这些项目都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梦想太大,项目承载太多内容;二是初心太重,都需要教育市场。
从燕麦面,到麦香村,再到功夫菜,都是如此。
我称为:跳不同的坑,犯同样的错。
而教育消费者,是难上加难的事情。就像他们的爸妈都教不好,一个企业来教育他们,成本能有多巨大。
再说功夫菜,依然面临教育市场的问题。如果一开始就让功夫菜任人点评,人们往往会用体验感来理解功夫菜。而体验感,恰恰是功夫菜所缺失的。
相对,我看到西贝在自己的社群里推广功夫菜,这个渠道就很好。
一、消费者有认知基础,有共情。
社群是通过门店建立起来的,是西贝的顾客,对西贝有体验,有认知。甚至很多是铁粉。
二、在共情之下,更理解品质,更有信赖感。这样,即使功夫菜缺少了体验感,也不会产生太多的抵触。因为前题是已经建立了信任关系。
事实上,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因此,我认为,贾国龙应该把“功夫菜”的体验店关掉,专注社群营销,以及特别的,或者高端的渠道。
再回到西贝过往的项目中,我认为西贝需要低成本创业。否则,再牛的项目,都不足以支撑起他们的人工、食材等高成本运营。
甚至我想,假如西贝先让几家店开下去,然后让这些门店在规模中实现迭代、裂变,最后再用规模引领市场,或许不用总是推到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