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不要再说狗不理包子难吃了,否则狗不理是要报警的。
狗不理真不怕没人理?
吃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俗话说众口难调,同样的菜,四川人吃了赞不绝口,福建人吃了想掀桌子。
舅舅吃了念念不忘,姥姥吃了立马吐出。
人们对于美食的定义,习惯不同,评价也会不同。
但位于北京的王府井狗不理包子店,就特别霸气:
啥?不好吃?报警把你抓起来!
1
近日微博上,一个视频博主在狗不理包子王府井总店里,对着包子,大肆诉苦。
“感觉里面全是肥肉”!
“特别腻”!
“全是藕,有点肉丁,酱肉在哪儿?酱肥肉吗?”
“100块钱两屉有点贵”!
而后视频传到网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毕竟,这位博主拥有粉丝168万,发布的微博多为其在各地的旅行记录与饮食探访,影响力不可谓不小。
他称,在大众点评网上,这家店的评分是2.85分,在王府井地区的餐厅中“评分最低”。
不少人回贴表示赞同,被宰过,下次再也不去了!
而后,狗不理包子王府井总店就发声明,称视频发布者侵犯了餐厅名誉权,餐厅将追究相关人员和网络媒体的法律责任。
这引起了公众的气愤。
不好吃还不让说?
价格贵还不让说?
狗不理包子到底怎么样。
我们还是以事实说话。
从曝光照片中可以看到,王府井店的包子价格,确实不是工薪阶层能常消费的。
比如8个肉包子套餐为38元。
还有60元8个的全家福套餐。
至于味道,为了表示中立的立场,我们不评价,只展示:
哎,本来声誉就走下坡路了。
狗不理恰恰撞到了墙上,要是普通群众,你找点关系,发个律师函什么的。
这事就算完了。
而且,狗不理也这样做了。
他们注册“王府井狗不理餐厅”官方微博,正式发布官方声明:
“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儿”发布传播虚假视频内容,侵犯了餐厅的名誉权;未征得餐厅同意,“谷月(岳)”工作室私自拍摄、剪辑,并向第三方提供带有不实信息的视频,侵犯餐厅的名誉权造成相关经济损失;现要求二者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在大于现有影响的范围内消除影响,并在国内主流媒体公开道歉,餐厅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和网络媒体法律责任。目前餐厅已经向北京市公安局网警支队报警,并以正视听。”
听起来够吓人了吧?
可它偏偏得罪的是大v,大v有的是粉丝。
这一下子,群情激愤,如火山爆发。
恶意中伤,这大帽子扣的,难道狗不理包子开店在王府井,就以为沾上了皇家气息,说不得的王爷?
眼看收不住了, “王府井狗不理店”直接把微博账号注销了,声明也删除了。
后来,记者拨打狗不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电话,也是无人接听。
2
对于狗不理而言,冷处理是目前最好的方式了。
等一两个月后,新的新闻上来,人们就会忘记这茬。
但是就目前而言,网友们还是有很多问题的。
比如,对百年老店发布差评,算侵权吗?
有律师分析,“难吃”评价并不侵权,说坏话就是侵权,我们真的啼笑皆非,并不是评价就是侵权,这点在法律上是明确的。
还有,狗不理包子到底怎么样?是分店出了问题,还是整个品牌出现问题。
上个月, “狗不理”集团发布消息称,因实际经营状况困难、形势发展需要,宣布从新三板退市。
从2015年11月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到目前,尚不足5年。
狗不理,一败涂地。
经营失利的背后,最主要的,还是质量出了问题。
很多网友在社交网站晒出经历:一个便宜的“狗不理”包子动辄五六元,贵的可达二三十元。
本来是平民路线出名的老字号走上了“贵族路线”。本应贴近大众“口腹之欲”的产品,日益远离大众餐桌。
普通居民望而却步!
外地游客败兴而归!
后来, “狗不理”还想捞偏门,搞什么速冻产品,搞咖啡,搞益生菌,跨界多元化经营。
甚至还将眼光转向健康业和美容业,卖起了眼罩、面膜等护肤品。
这种舍本逐末,双脚离地的操作,得到的,只能是失败。
据媒体2018年报道,狗不理集团近10年餐饮门店持续收缩,且门店生意冷清,截至2018年10月,其在北京的酒店、餐馆就减少了11家。
百年老店,江河日下。
3
其实,中华老字号衰落的案例,又岂止是“狗不理”。
公开数据显示,中华老字号数量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万多家减少至目前的1000多家。
现在经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共1128家,其中只有10%蓬勃发展,大部分都出现了经营危机。
他们的共同问题是什么:
1.长期的高价低质,坑顾客。
2.没有竞争意识,吃老本。
3.仗着地方扶持,骄横跋扈!
“倚老卖老”,德不配位,必遭殃祸!
把祖宗传下的诚信工匠精神,忘了个干净!
全聚德是这样,狗不理也是这样。
京津两大老字号的口碑,早已是千疮百孔。
如何扭转这种局面。
正如无相君曾经的文章所言:温室下的花朵长不大!
政府就不要给他们什么扶持,给他们太好的环境,老字号只能是扶不起的阿斗!
另外,这些老字号要多听听那些“难吃”的评价,真心实意把产品做好,别在吃老本了!
4
无相君真的不希望看到从小耳濡目染的老字号衰败。
真的不希望看到狗不理这种动不动就起诉甚至报警抓顾客的行为。
关于狗不理的起源,故事是这样的。
1845年,14岁的高贵友,到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做小伙计。
他的绰号,叫“狗子”。
因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加上师傅们的指点,“狗子”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练就一手好活。
三年满师后,“狗子”独自开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
由于“狗子”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生意十分兴隆。
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狗子”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
“狗子卖包子,不理人”。
久而久之,人们喊顺了嘴,都叫他“狗不理”。
“狗不理”为何名扬天下:
做事十分认真,从不掺假!
如今,狗不理应该对着老祖宗磕几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