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被「弱势群体遭遇歧视」的激烈情绪所掩盖。
这是每个给我们送外卖的小哥们每天都可能遇到的事情,而这两天不少网友因为这个话题在微博上吵翻了天。
7 月11日,博主@曹导在微博发布了一条体验外卖骑手生活的视频。当她穿着美团外卖工作服到北京 SKP 商场取外卖时,却在门口被保安拦下,理由是「穿外卖工作服不能进入。」
正是这句话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曹导在视频中直言:
这就是系统性的对外卖服务行业的歧视。
随着外卖的普及,这两年因为外卖员引发的争议也越来越多。从去年的「外卖小哥杀人事件」,到最近的「外卖工作服歧视」,谁应该为这些问题负责?
01 SKP 拒绝外卖员进商场 这是一种歧视吗?
在曹导 8 分钟的 「外卖骑手体验视频」中,一开头就是无法进入 SKP 接单的片段。
在得知无法从正门进入后,曹导先后被 SKP 工作人员告知前往员工通道和连接商场的地铁口取餐,最终都因为身穿外卖工作服而被拒绝进入。
显然这是最能激起众怒的一个场景,曹导表示之所以把这部分剪辑放到视频开头,「是因为这是我这次体验中最让我生气,给我感触最深的一段经历。」
在视频里,愤怒的曹导将矛头直指 SKP,一句句犀利的嘲讽和批评如机关枪一般向 SKP 发射:
SKP 好高贵哦。
工作服还分三六九等吗?SKP 制服就更高级吗?外卖服就低级吗?
我不知道是什么给 SKP 这种盲目的阶 级感。
这就是系统性的对外卖服务行业的歧视。
我不会去你们家消费任何一样东西,我也呼吁大家不要再去消费了。
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曹导进一步解释了自己对于外卖员遭受歧视的观点:
我觉得歧视的定义就是,根据外形、职业、性别、种族等进行区别对待,并且阻碍了这一个群体的正常工作生活。而 SKP 剥夺了外卖骑手身穿工作服进入一个公共空间的权利,那我觉得就是一种歧视。
有网友将 SKP 的做法与谣传多年的民国标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进行类比,同时也再次感叹外卖员真的太难了。
那么 SKP 到底有没权力这样做,而这样做到底算不算歧视呢?
答案未必是肯定的。
在曹导的视频火了之后,也有网友提出了质疑。有一位博主采访了几位在 SKP 接单的外卖员后,发现实际情况和曹导在视频中所展现的有所出入。
两位外卖员都告诉博主@一只蹦蹦跳跳的尤物,身穿外卖服的确不允许进入 SKP 商场,但可以在员工通道取餐,该博主认为不应该将此事上升到阶级矛盾的层面。
而 SKP 在回应中也表示,商场为外卖小哥设立了专门的取餐地点,不仅是外卖员,其他商场工作人员也要统一从员工通道进入。
当然,这算不上反转,尽管曹导的视频未必完全客观,但事实上商场的确有限制外卖员入场的规定。有外卖员表示,曾偷偷以顾客身份进入 SKP 商场取餐,被保安发现后遭到扣留,保安还对此报警处理。
其实这种情况并非只在 SKP 出现,至少在一线城市十分普遍。一些大型的商场、写字楼通常会明令禁止外卖员进入,设立统一的取餐点,出发点大都是为方便管理。
以爱范儿所在的 TIT 创意园为例,到了用餐时段,园区也会禁止外卖员入内送餐,外卖员只能将餐点放在园区入口的放置点,让用户自己出来取餐。
抛开道德层面的讨论,这些商场和写字楼其实是有权这样做的。
上海国域达律师事务所的杨旺律师接受界面采访时表示,虽然商场将外卖服作为限制进入条件,有侵犯人格权的嫌疑。但商场也有自主经营管理权,可以决定什么人可以进店消费。
不过很多时候,「能不能」和「该不该」是两个问题,合法未必合理。
目前为止,网友对此事的讨论也很少集中在法律层面,被 引爆的大众情绪更多是对于底层群体遭到歧视的不满,甚至上升到阶级对立的层面。
可是这些讨论,可能都没触及问题的根本。这件事中最应该关注的问题,也逐渐被「弱势群体遭遇歧视」的激烈情绪所掩盖。
02 被忽视的罪魁祸首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商场和写字楼限制外卖员进入,主要是为了维持场所内的秩序。某种程度上和一些五星级酒店、音乐会对入场者衣着有所要求差不多。
且不论这是否算作一种「歧视」,但这些机构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都是为了应对某些外来的人或物带来的管理问题。
就像很多小区禁止共享单车进入,因为随意摆放的单车会影响居民的出行。同样的,商场优先考虑的的对象无疑是消费者和商户,外卖员在商场中跑着送餐,和顾客争抢电梯,都可能对消费者的体验带来负面影响。
这一现象也反映了问题的核心:高速发展的外卖行业带来了一系列管理问题,然而外卖平台却没有承担对应的管理责任。
《解放日报》的评论员封寿炎将这类外卖行业造成的问题概括为「利润企业化,成本社会化」。指的是企业从外卖行业中获取了利润,却将由此带来的管理成本转嫁给社会来承担。
不只是「限制外卖员进入」,我们常常看到外卖员冲红灯、逆行等违规行为,都是这个问题在现实中的反映。
在曹导的视频中提到,外卖员的逆行可能是美团平台的导航所引导,系统按照步行的方式来规划路线,如果不按导航走就可能超时扣钱,结果就是骑电瓶车送餐的外卖员被迫逆行,此前还有外卖员跟着平台导航开了高速公路。
目前像美团外卖和饿了么两大平台,都用上了基于 AI 的智能调度系统。美团的数据显示,这套系统将单均配送时长缩短到 28 分钟以内,这让外卖员的日均单量提升了 46%。
但人工智能常常也会变成「人工智障」,有外卖员表示,智能调度系统往往无法识别路况和商家出餐时间,可能一份外卖订单制作时间都要半小时,但却要求外卖员在 37 分钟内送到。
外卖员每单的收入大约 3 元,然而一旦超时就会扣除 20元-80 元不等的工资,如果因此遭到顾客差评,每周还要再扣 500 元,还有数据显示外卖配送单均收入正在下降,外卖员只能送更多的单才能维持原来的收入。
在这样的规则下,外卖小哥不得不在个人生计和人身安全之间二选一,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么多外卖小哥屡屡上演「速度与激情」了。
深圳交警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 5 月外卖送餐行业交通违法 21017 宗。要知道甚至从 1 月 1 日开始对配送员实施类似机动车违规扣分的政策,如果配送员因为交通违规扣满 12 分,从此禁止入职快递、外卖等行业。
然而现在看来,还是有大量外卖员不惜铤而走险。有外卖小哥表示,这基本是行业潜规则,外卖平台也基本默许这种行为,在外卖行业甚至还流传这样一句话:
不闯红灯,不走机动车道的不是好外卖员。
这也逐渐把外卖骑手变成了一种高危职业,根据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统计数据,仅在 2017 年上半年,上海平均每 2.5 天就有 1 名外卖小哥伤亡。
而在去年 12 月,美团一位外卖小哥商场内持刀杀人致死,尽管美团澄清了网上流传因为遭遇差评而起争执的说法,但也表示外卖员因取货问题与店员发生口角。
这样的事情不是孤例,比如有外卖员因为商家出餐慢导致罚款,最后和商家大打出手,所幸这些纠纷没有酿成悲剧。
写在最后
在外卖行业衍生的一系列问题中,商场、写字楼、小区等多方给出的解决方案未必是最优的。但不得不提的是,外卖平台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缺位的。
而整个链条最底层的外卖小哥们,不仅要为这些问题买单,还要承担更多额外的风险。在这种畸形的机制下,爆发出什么结果都不会令人意外。
如果不从根源上解决这个的问题,这个恶性循环就会持续,长远的结果可能会是平台、商家、外卖员和用户的「多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