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凉茶很热。
估计很多人都没想到,当作饮料喝的凉茶,其实被添加了药品。
凉茶在广东是宝贝一样的存在,但这宝贝捅了喜欢他的人一刀。广州市番禺区最近查处了11个凉茶铺,均违法添加了西药成分!
更可怕的是,凉茶加药并不新鲜,搜索可以发现,几乎每年都有类似案例。屡禁不止,其中有什么原因?
查处11家凉茶铺,15人落网
广州番禺警方在开展“飓风2020”专项行动时,获悉有不法商家为牟利,在凉茶中非法添加“不明成份的西药”。
执法人员检查中/羊城晚报
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关系重大,办案民警立即针对番禺区内凉茶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经有关部门部分检测,40份送检样品中,有15份不同程度含有西药“对乙酰氨基酚”“氯苯那敏”“布洛芬”“马来酸氯苯那敏”“甲硝唑”等成分,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法规定 。
案件的初步侦办结果,是共11家凉茶铺被查处,15名嫌疑人对“为增加销量、在店内凉茶中非法添加西药成份”的行为供认不讳 。
目前,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
凉茶事件经媒体一曝光,网友们立即齐声斥责商家这种“披中药皮,卖西药肉”的行为。
凉茶热销,人违规添药
广东人常说,岭南有三宝,荔枝、烧鹅和凉茶。
前两者的摄入增加,都会引起湿热反应,直接导致凉茶的销量攀升。具有“湿热克星”身份的凉茶,在广东大地上就成了宝物。
2006年5月,国务院正式宣布将凉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21 家受到保护的凉茶企业实现了销量的自我突破 。
据说当年可口可乐在中国的销量仅为317万吨,凉茶销量却超过了400万吨。
图 / 艾媒数据中心
但往凉茶里加西药,同样悄然扩张。此次被查处的11家凉茶铺,绝非这种违法行为的首创者。
历年新闻中,总会出现那么几单“中西合并”的犯罪套路。据平安广州的不完全统计,从2009年到2018年,从两广到香港,都有商家在凉茶中添入“未标示违禁成分”。
图 / 平安广州
此次被曝光的西药中,包括了可以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厌氧菌感染病症的甲硝唑;起到抗过敏的作用,缓解流泪、大喷嚏症状的马来酸氯苯那敏、氯苯那敏;以及减轻身体疼痛感的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
广州荔湾区一凉茶铺老板透露,凉茶中添加西药犯罪成本低、收益高,是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效果好街坊就会觉得你的凉茶‘真材料’,都来喝,但其实就是几毛钱的药粉,你说收益高不高?”
严打,违法者可能获刑
饮用者只把凉茶当做饮料,但违法添加的药品,极有可能让饮用者没病生病。
丁香医生指出,违规添加西药的潜在危险在于,消费者可能在无意间过量摄入某些药物,“以对乙酰氨基酚为例,过量摄入可能会造成肝损伤” 。
果壳网主笔游识猷继续补充,氯苯那敏、马来酸氯苯那敏,“吃了易犯困,开车操作机械可能危险”,甲硝唑是孕妇和哺乳期严格禁用的 。
因此,国家对食品的违法添加一直处于高压严打状态。《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
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中,处罚更为严厉:
生产、销售假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条所称假药,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属于假药和按假药处理的药品、非药品。
铤而走险,一步踏错就是不归路
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无疑会严格、更严格。
去年12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进一步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的严惩力度,
法务君还找到了其他相关案例,多数都被判刑,罚款也是处罚的标配,在凉茶里添加西药的人大概也会落得如此下场;法务君也多次强调过,如此监管态势下,一次小错,就有可能让你后悔一辈子。
餐饮从来都是良心生意。失了良心,就要用自由来偿还,这代价,实在有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