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散乱的农业格局与电商规模化经营存在着尚不可化解的矛盾,这让不少涉足农产品电商的企业深感无力,从源头实现种植数字化和销售可视化就成为入局者所寻求的解决之道。
6月30日,侯毅首次以数字农业事业部总裁的身份接受采访时,阿里正在编织一张能支撑百万吨生鲜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数字化大网。
图片来源:企业提供
侯毅介绍,阿里位于广西、云南的数字农业集运加工中心(简称“产地仓”)已全面运转。今年以内,阿里巴巴数字农业还将在四川、陕西、山东建设三个产地仓,并在多个省会城市建立20余个销地仓。
所谓的产地仓,其实更像是水果保鲜箱,在南宁仓,4万立方米的冷库保持0-4℃,据估算,可以把生鲜农产品的损耗率从20%-30%降低到10%。
产地仓大幅缓解了农产品的损耗问题。以广西、云南的产地仓为例,它们均建在南宁、昆明机场附近,空运、陆运便利,也是广西、云南规模最大的农产品集运加工场所。广西仓一期日发货能力近300吨,云南仓一期日发货能力约150吨。主要涉及生鲜类农产品,沃柑、火龙果、百香果、石榴、芒果、凤梨、木瓜、紫薯等数十种。
数字化是两个产地仓的最大特色。数字化中控室可随时了解农产品数据和入库情况;水果被送上四通道的分选设备,如同做CT,光电分选机可以测出每一颗水果的酸甜度、果面光洁度,是否有霉斑、橘皮和划痕。至于水果果径,更可以精确到毫米,重量精确到0.5克。
效能是产地仓的关键因素。在昆明产地仓的双通道分拣线,熟练工一天最多能分拣出450公斤水果,而分拣线一小时就能将7吨水果“分门别类”,效率是前者的124倍。
从农产品转变成商品,涉及分选、品控、装箱、打单等诸多流程,而数字化和自动化的产地仓,完成这一系列流程,只需要2分钟。
除了今年在全国建设五大农产品产地仓之外,阿里巴巴数字农业还计划在全国建设20余个销地仓,目前,一半以上销地仓都已运转。产地仓、销地仓如同一个个大、小中转站,将农产品高效运向全国。
侯毅介绍,围绕数字农业,阿里分三个阶段来做。第一个阶段是实现农产品从产品到商品的、从商品到品牌的过程;第二阶段,阿里数字农业要实现农业的金融服务,包括农业的供应链金融,农业保险等。第三阶段则是对农业种植过程的数字化,以及种植过程的支持。
侯毅从担任盒马事业群总裁到身兼双职,阿里调整组织架构从成立数字农业事业部到将盒马归属B2B事业群,整合了众多资源的阿里或许正在下一盘有关农业数字化的大旗。然而,打造数字农业的道路实在任重道远,产前、产中、产后乃至产地环境的数字化才刚刚起步,整合源头小散乱的农业资源、梳理农业上下游利益关系也并非一早一夕就可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