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市场里的海鲜又贵了一把。鱼也好,虾也好,蟹也好,通通有市有价,唯独有一种小水产“有市无价”:螺——田螺、石螺,逛了几圈你就会发现,平时成堆的卖螺人都无影无踪。问了其中一个阿姨才知道:原来是这几天,没人敢卖!
这个端午,“螺”凉凉了
事情要追溯到一个星期前。
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发布了一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这是国家时隔30余年,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首次大修。这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变化颇大,新增347个物种,比初版收录的物种总数还多,包括画眉、啄木鸟等都被增列入名录中。同时,55个物种保护等级升级,如鲸豚类和猛禽类;藏羚等5个物种保护等级降级;还有255个物种保护等级不变,如大熊猫、小熊猫、丹顶鹤等。
其中,新增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里,有一个物种叫“螺蛳” 。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螺蛳”成了保护动物的话,就可以翻译为“田螺石螺山坑螺不能吃了”,再触类旁通一下,“螺蛳粉”不能吃了,“炒田螺”也要说拜拜。
虽然国家相关部门第一时间为“螺蛳”作了解释,但很多养螺人、卖螺人、吃螺人,已经被吓坏——所以不单是自由市场,连水产批发市场、部分餐厅酒楼里的田螺、石螺都纷纷下架,“炒田螺”这道菜也贴上了“售罄”。
黄沙水产市场的螺户阿发告诉记者,从中山、河源、肇庆来的田螺批发价贵了3元/斤,湖南贵了2元/斤,广西贵了2元多/斤, 而且是“偷偷摸摸”地卖,他们(养螺人)说田螺好像以后不能吃了。
广州金沙洲一粤菜酒楼的经理林小姐表示,端午节店里已经不卖“石螺煲鸡粥”了(平时特价29.9元/煲),老板说,收到不让卖的消息。
田螺、石螺不该背锅
对于吃货来说,可能不是很在乎自己吃的螺蛳粉、紫苏炒田螺、紫苏炒山坑螺到底是哪种螺,不过对食材分类控来说,在饭桌上强行科普,却是一种很提胃口的事情。
记者请教了一位大学水产专业的教授,她指出,此“螺蛳”非彼“螺蛳”,大家不要误会螺蛳的身份—— “螺蛳”只是民间对“淡水螺类”的一个统称,就像“龙虾”指代各种大型装甲虾一样,实质上它们里头的每一个小种类都有各自的学名,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所说的“螺蛳”,刚好是这些“螺蛳”中的一种螺的学名。
有水产专家科普道:
“螺蛳”其实特指一个品种的螺,在生物分类学上,是田螺科(Viviparidae)螺蛳属(Margarya)的物种,为我国特有属,仅分布于云南省的几个湖泊里,拥有比圆田螺更大的外形,可以长到7—8厘米大小,壳上具有很多棱和棘状凸起,有点像海螺。 而这么大的螺,在很久以前就是当地的常见食物,至少古代人一直在吃,甚至上世纪中期还有大量食用。不过现在因为这些湖泊污染严重,这种“螺蛳”已经很少能见到了。
滇池螺蛳
因此,这次《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开征求意见里,把这种学名为“螺蛳”的螺,纳入了保护范围。
而我们平时所说的田螺,是田螺科(Viviparidae)石田螺属(Sinotaia) 和圆田 螺属(Cipangopaludina)下面大部分淡水螺的泛称。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一个圆锥形或陀螺形的贝壳,壳面光滑或有棱、棘等凸起,贝壳口有一个角质的厣,当身体缩进壳里时,厣可以完全封闭壳口。
山坑螺
其中,石田螺属(Sinotaia),最常见的是石田螺(S. quadrata),即通常称为“石螺”“山坑螺”的那一种。 个头不大,部分品种壳体较长而细(比如山坑螺),大概比小时候玩的玻璃球大点,壳表面有环棱。
中华园田螺
其次,圆田螺属(Cipangopaludina),一般就叫做“田螺”, 个头能长到乒乓球那么大,甚至更大,壳面光滑。最常见的是中国圆田螺(C. chinensis)和中华圆田螺(C. cathayensis)。
三带田螺
当然,从名称的角度来说,真正的田螺,为田螺科(Viviparidae)田螺属(Viviparus)的物种。 田螺属是田螺科最古老的一个属,中国只有少量分布,这种田螺你一般吃不到。如东北田螺(V. chui)仅分布于东北地区,三带田螺(V. tricinctus)仅分布于沅江流域的几个支流。好巧不巧的是,这次和“螺蛳”一同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开征求意见里的,就还真有这“真•田螺”——东北田螺。
所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田螺、石螺、山坑螺等,
可以吃!
可以吃!
可以吃!
至于市场上为什么少了卖螺人,也许更大的可能是,端午时节根本不是螺们当造的时候。
倒不如在几个月后的中秋时节,吃个一两斤炒田螺压压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