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食品  烟台  保健品  海产品  周黑  奶粉  黑窝点  黑作坊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食天地 » 餐饮管理 » 正文

海底捞、西贝相继抬价,是利欲熏心还是被逼无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4-15  来源:新京报
核心提示:4月11日,“西贝就涨价道歉”冲上微博热搜,此前,人均涨到“220元+”的海底捞也公开发布了道歉信,并称即时起恢复至1月26日停业前的标准。对于此前两家餐饮巨......

4月11日,“西贝就涨价道歉”冲上微博热搜,此前,人均涨到“220元+”的海底捞也公开发布了道歉信,并称即时起恢复至1月26日停业前的标准。

对于此前两家餐饮巨头的涨价行为,不少消费者不买账,有人改买底料在家吃,有人愿意在价格恢复后继续支持。不过也有人认为,企业涨价可以理解,“毕竟他们也要活下去”。

海底捞、西贝相继抬价,是利欲熏心还是被逼无奈?

对此,「看懂经济」邀请几名看懂经济评论作家对此文进行了深度解读。

张正

品牌营销专家

涨价是市场行为,是不是执行涨价,企业有两个维度考量和决策。一是为什么涨,心里要有准数。是成本上涨过不下去了,还是产品和服务升级、品牌溢价应该涨。另一个是能不能涨得成功。涨价后会不会引起社会声讨还不那么重要,客户会不会离你而去才是动真格的。而后者是决定性的。 

戏剧性的是,这两家企业涨价后又都缩了回去,都向公众道了歉,显然,企业没有把涨价这件事情的利弊后果想清楚。等于涨价又不能自圆其说。至于社会舆论中最响亮的“发国难财”之类的看法,是情绪化的东西,消费者有用脚投票的自由,没有用所谓的道德压迫企业自主经营的权利。 

判断企业该不该涨价,只应该有企业一个维度,标准和尺度企业自己说了算。社会的褒贬其实已经包含在企业的考量之中了。我倒是希望过不了多久海底捞和西贝说,哎呀,实在过不下去啦,还得涨回来!这说明这两家企业是非常靠谱可信赖的企业。

吴志军

畅销书《怒放的西汉》作者

海底捞决定涨价的决策逻辑可能会是这样的: 长期以来,所有海底捞门店消费者都需要排队用餐,所以我不缺乏顾客,所以我需要涨价,因为疫情关门好几个月,我要损失的营业额和利润给捞回来。

这样一箭双雕,既解决了顾客排队等候时间太长的痛点,而且还能捞回来损失的营业额和利润。殊不知,疫情之下,广大消费者却是这样理解的: 疫情之下,国家给感染者都免费治疗,免费隔离,你一个搞餐饮的商家竟然这么明目张胆地趁火打劫。

在这一特定的时期下,海底捞的这一涨价势必形成焦点,也必然被唾弃。除此之外,海底捞在决定涨价的那一刻也非常清楚涨价意味着失去部分消费群体,这部分消费群体一定是疫情之下收入降低的中低收入人群,这部分消费者被海底捞抛弃了。

史一哲

产业研究

私有企业的经营逻辑就是综合考虑成本、利润目标、竞争形势来定价,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只要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以内,私有企业应该对自己的经营活动有完全的自主权,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定价权。

让尽可能多的企业都按照市场机制公平竞争、自主定价,这就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我们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如果你不喜欢涨价,自然可以用脚投票。不选择海底捞、西贝,还可以选择DIY。

只要是自由进出的市场,就会有不同的企业相互竞争,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供消费者选择。只要是自由竞争的市场,就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收益最大化,帮助消费者实现货币价值的最大化。

海底捞们到底能不能涨价?归根到底是他们有没有定价权的问题。私营企业应该有完全的定价权。难道你喜欢保时捷,就要求他们按照比亚迪的价格卖么?那就不是消费者,而是泼皮牛二。

为什么涨价引起争议?此前的海底捞、西贝在媒体中打造了中小企业艰难抗疫的形象,博取社会大众同情,希望获得有关部门的支持。经济遭受突然冲击,政府有义务帮助受困企业渡过难关。但是消费者的认知和涨价的行为发生冲突,感情上不舒服。仅此而已。

王鹏

人民大学智能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

关于西贝和海底捞涨价这件事,需要辩证地看待。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企业的行为都应该是具有一定自由度,只要行为在行业范围内,市场不应该过分的干预,因为任何企业做出的一系列战略决策,都是结合自己的经营情况和发展,并经过审慎提出来。

一方面,涨价是多方原因共同造成的,比如企业自身供应链成本,员工成本,经营情况等因素共同促成,加上这次疫情期间,不能够正常营业,订单量减少,企业存在着巨大的经营压力。类似西贝、海底捞等大品牌来说,所面临的压力也不小,这样看来,涨价是可以理解,涨价的额度可以温水煮青蛙式地涨,但是他们的涨价程度和方式跟他们长期树立的整体形象相差甚远,肯定不被市场所接受。

另外一方面,企业可以换一种方式,跟社会公众进行沟通,采用问卷和协量的形式来涨价,价格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还能树立良好和亲民的形象。否则简单粗暴的直接就涨价,过分的看重了自己的所谓的品牌价值,这是不尊重市场,不尊重顾客表现,这样的企业是走不远,这些都需要企业的经营者深思熟虑地决策。

卜振兴

高级经济师,金融学博士

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价格是由供需双方决定的。从需求端来看,疫情期间,大多数居民的收入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冲击和影响,消费能力有所下降,随着疫情的逐步缓和,居民之前被压抑的消费会有一定程度的反弹,但是消费毕竟属于一次性的行为,尤其是餐饮方面,消费意愿有所增强,但是不会持续特别长的时间。

因此,从总体上来看,需求端相对还是较弱,需要市场逐步引导。从供给端来看,由于政府出台了稳定价格和供给的措施,餐饮食品的供给端,既没有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短缺,价格相对还比较平稳。

这个时候,相继爆出西贝和海底捞涨价的新闻,不管是出于自救也好,出于报复性涨价也好,这个时候采取抬升价格的措施,我没看出来有任何理性性的因素在里面。

当然,这也不排除是一次病毒性的营销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时候凭借供给方的一厢情愿的涨价,是完全违反市场原则的。

张勇

春城楼市独立观察人

海底捞此次涨价有试探性目的。虽然刚推出就知道不会成功,但必须得推出。为什么呢?客观上疫情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是存在的,人工房租各种上涨也是存在的。

但是这些成本或者损失就该由消费者来买单吗?就该转嫁给消费者吗?我看消费者不一定会认账,大不了咱们不吃海底捞,还可以吃其他嘛!所以海底捞一开始抛出涨价,他就知道了不会成功,那么为什么还要抛出涨价呢?最关键的还是要牵动舆论的神经让大家持续关注海底捞。

平时投放广告给媒体还要钱,现在推一个涨价风波,全国媒体不用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全部玩转。实在是公关营销的善兵之举。

三流企业做产品,一流企业定规矩,定制度。海底捞正在通过类似的运作,成为一个规矩的制定者,他不涨价,别的不敢涨价,让其他人都望其项背。以此来捍卫和巩固其火锅餐饮的身份和地位。

陈端

中经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品牌餐饮企业在疫情期间的确加大了各种成本又缺乏有效现金流收入,又不像街边小店那样可以随开随关,用涨价来对冲疫情带来的各种成本从经济学角度是理性选择。

问题是在当下特殊阶段,标杆企业大幅涨价会引发追随效应,在货币财政宽松的预期背景下直接拉动各种民生物资价格上涨,综合考量各种后果和企业压力,很多事情的反复就不出奇了。

当务之急,一个是防疫不松懈,尽可能淡化疫情二次爆发的不确定性以减低线下型企业压力,第二是妥善处理好内外部关系,为所有企业的发展创造平稳环境和稳定预期

欧阳日辉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餐饮行业涨价有两种方式:一起直接提高价格;二是减少分量,暗地提高价格。这次涨价,运用了两种方式。疫情期间,原材料和人工都不同程度涨价,餐饮行业适当提高价格可以理解,但如何把握涨幅需要研究。

企业在试探消费者的底线,涨价太多可以用脚投票,涨幅适度大家可以接受。如何平衡消费者和企业的关系,需要用市场来测试。涨价道歉是危机公关,起到了极好的广告效应。

欧阳国仁

某艺术学院副教授

疫情当前,降价也未必有很多人去吃,这就是现实。涨价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加速企业的死亡。这些看上去很残酷,而实际上是智慧的较量。

一个餐饮企业的成功有其非常偶然的因素,倒闭也有这种偶然因素存在,也许就因为这一个举动,这一条新闻就把自己的前途给断送了,这不是危言耸听。所以,企业在作出某个决策之前,尤其在特殊时期,想涨价的时候,务必三思而后行,否则,很可能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 美食天地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美食天地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